健康養身★不要害怕失敗! 拒絕「高功能性焦慮症」影響你

不要害怕失敗! 拒絕「高功能性焦慮症」影響你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夜色已晚,你仍在辦公室趕企劃;天快要亮,你仍在電腦前趕報告;到了周末,你仍放不下手頭工作……。您的工作情形是不是也如這樣的繁忙呢?

每到年底下旬是多數人最忙碌的時候。為了完成學校期末的報告、構想明年公司的提案,我們在深夜仍接觸燈光、電腦螢幕、手機屏幕光,連大腦都誤以為白天還沒有結束,即便身體疲憊不堪,仍有股力量不斷的把我們向前推、催促著我們在截止日呈上一份好的成品,那股力量是「焦慮」。

邱鈺智實習心理師表示,焦慮像一種警訊,當危機或緊急的事物靠近,我們會感到焦慮,腦袋開始盤旋思考著「我該做些什麼?」、「下一步我可以怎麼做?」、「我還有什麼沒去做?」它的出現讓我們身體緊繃、心思渙散、難以入眠,甚至無法休息。同時也催促我們做些行動來面對危急、化解緊張、克服困境,引導我們往前邁進,完成許多事、達到不少成就。從這方面來看,焦慮的存在其實挺好的。

大多時候我們習慣焦慮在身邊,督促著我們向前,讓工作更加有效率、做事接近完美、事業邁向成功、能夠未雨綢繆面對困境,可是長時間與焦慮相處,如同長期內在的抗戰一樣,不舒服的感受也漸強。

有些人太急迫想完成某些事情、希望自己能夠成功、維持自己完美無失敗的成就,因此選擇讓焦慮佔上風,不顧其他的向前衝、努力地證明自己是好的,但一心想成功的高度期待,也讓自己陷入無法接受失敗事實的恐怖深淵,擔憂著失敗會瓦解所有的美好,即便身體受到損害,對外仍保持完美與冷靜的樣貌,邱鈺智實習心理師提醒,這樣的情形被現代人認定是「高功能性焦慮症」的症狀。

什麼是高功能性焦慮症(High-Functioning Anxiety)?

它並非未公認的診斷,卻是現代人的文明病。根據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IMH)的數據,約有4000萬成年人在某一特定時段都處於焦慮之中,而在這些人中約18%的人口屬於「高功能性焦慮症」,常發生在成功人士、做事風格完美的人、工作狂等。

邱鈺智實習心理師表示,高功能性焦慮症就像一把雙刃劍,讓他們擁有成功、外向、能力強等完美表象,卻少有人知道,其實他們對於失敗的承受度很微弱,或許是因為幾乎不曾有過失敗,甚至一生都很順遂,因此也加深他們對於犯錯的恐懼感。

在學校生活、職場上,為了保持完美無缺的一面,總小心翼翼的做好每件事,因為害怕會經歷失敗,不允許自己有任何犯錯的可能,所以每天處於緊張與不安的狀況,高度焦慮著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被「害怕犯錯的恐懼」束縛著,成為將情感與脆弱隱藏起來的假面人。

即使失敗了也不是世界末日 犯錯是可以被允許的

失敗真的很嚴重嗎?犯錯真的很可怕嗎?可是回憶起小時候,我們學會站與走路的過程,是經過多次的跌倒與站起來;我們學會說一句完整句子,是說錯好幾個發音與詞彙;我們學會寫字,是被老師們批改多次的作業而來;我們選擇適合自己的科系與工作,是嘗試多少事物與選擇才得知自己的興趣與志向在哪。

說起來,失敗與犯錯其實並不可怕。可是如果從小到大不曾有過失敗的經驗,那很容易的,可能會誇大失敗帶來的負面影響、對犯錯的想像過於單一化、缺乏彈性,不知道自己用過於嚴格的標準來限制自己失敗的可能,讓害怕犯錯的恐懼逐漸加深,影響自己對外的情感展現、扭曲與焦慮相處的好處。

如果想淡化害怕犯錯的恐懼,可以試著多接觸不同的人事物,擴展自己的眼界,從他人失敗的經驗中,發現自己是有機會在錯誤中調整的;也能試著檢視自己的思考是不是太誇大對於失敗的想像,以符合現實的方式思考,像是:即使我失敗了也不是世界末日、出錯並不會毀了一切、每個人都可能會犯錯。

邱鈺智實習心理師表示,這樣與焦慮相處,我們無須刻意隱藏自己的脆弱、獨自承受未來想像的威脅,甚至能使焦慮成為助力,提醒我們完成不同事物、達到自己的要求、成就更好的自己。(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043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你也會上網購買食品嗎?尤其因應疫情居家防疫階段,加上前些日子因應端午節,讓很多民眾選擇網購粽子,但不論在網路上購買粽子或任何食品前,都應特別注意食品衛生安全,否則不小心恐引起食安問題,也可能危害自己權益。食品藥物管理署指出,民眾在網路上購買任何食品時,可把握「看、查、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新冠肺炎變種病毒挑戰全球醫療照護量能。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創全國之先,專責防疫病房將全面啟用「全方位零接觸防疫照護系統」,病床旁的移動式醫療車搭配藍芽串聯,病人血氧、血壓及體溫等關鍵生理數值即時上傳,遠距會診照護隨時啟動;搭配圍籬感知器的使用,病人移動若有異狀亦可立即掌...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日前為因應雙北本土新冠疫情病患數激增,原「1人1室」室收治方針,因雙北醫院病床數不足,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決定可「多人1室」,今(29)日上午全國縣市防疫會議,指揮中心決定新冠病患收治回到「1人1室」治療。 屏東枋山Delta病毒(印度變異株)傳播能力,比Alpha(...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林志遠/台北報導】受到疫情影響,大部分民眾都配合政府規定,乖乖的居家防疫。由於民眾生活型態的受疫情而改變,使得在途經濟(飯店、旅行社、大眾運輸)和在店經濟(服務、餐飲、零售百貨)都承受不同程度的打擊。然而,此時消費者將消費力轉向到電商,讓「宅經濟」呈現爆發性成長。根據經濟部統計,202...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