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中年女頭暈查出腦動脈瘤! 新血流導向裝置來助力

中年女頭暈查出腦動脈瘤! 新血流導向裝置來助力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腦動脈瘤可稱作是「腦中的不定時炸彈」,一名中年女性,經常頭暈、走路不穩、手無力,原以為是長骨刺,進一步接受頸椎核磁共振檢查,竟意外發現腦中有顆巨大的梭形動脈瘤。另外一名乳癌病患,原本要接受手術切除病灶,但術前檢查卻發現有顆腦動脈瘤,醫師擔心術中動脈瘤突然破裂,不得不暫緩原定手術時程。 

小心致命炸彈-腦動脈瘤頭痛警訊勿輕忽 

收治上述案例的林口長庚醫院急重症神經外科主任陳敬昌醫師指出,腦動脈瘤可怕之處在於「前一秒好好的,後一秒就突然腦出血」。臨床上曾遇到許多癌症病患,術前檢查發現腦動脈瘤,因此暫停手術,就怕術中突然發生動脈瘤破裂。 

陳敬昌主任表示,腦動脈瘤其實並非腦瘤,主要是因腦血管壁缺損,長期受到血流衝擊而形成的血管瘤,外觀就像鼓出的囊泡。大部分病患初期通常沒有任何症狀,少數可能有眼瞼下垂、視力變差等顱神經壓迫問題;隨著時間增長,腦動脈瘤的血管壁會越來越薄,一旦發生破裂,就會造成腦出血,有如被雷打到般的爆炸性頭痛,嚴重者甚至昏迷。 

新一代的血流導向裝置療法 有效降低復發率 

陳敬昌主任表示,目前腦動脈瘤可分為傳統開顱手術及血管介入治療。血管介入治療是從患者鼠蹊部的股動脈置入導管,利用白金線圈栓塞動脈瘤,相較傳統手術的優點是傷口小、住院時間短,且手術時間少、手術風險也較低。 

目前最新的「血流導向裝置療法」,同樣是血管介入治療,透過導管置入密網導流支架,能夠導流血液避免進入腦動脈瘤,同時可以重建血管壁,讓腦動脈瘤完全消失。根據國際研究顯示,術後的成功率超過9成,能夠有效降低動脈瘤的復發率。 

上述兩名個案皆接受了新一代「血流導向裝置療法」,陳敬昌主任分享,中年女性術後,不但動脈瘤消失了,神經壓迫症狀也都改善了,更免於開顱手術的風險;另外一名乳癌患者,術後隔天就出院,一星期後也順利接受乳癌切除手術。 

腦動脈瘤破裂1/3患者死亡 平時要控制三高 

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前4名,平均每年奪走1萬多條寶貴的性命,陳敬昌主任提醒,腦動脈瘤的預防方式就是控制三高,平時避免過度情緒起伏、亂發脾氣,很多患者因吵架或是血壓忽高忽低,而造成腦動脈瘤破裂;若是有突然的劇烈頭痛,且合併頸部僵硬的情形,最好進一步就醫檢查。 

【延伸閱讀】

達文西手術費用太高?  別擔心,「這些手術」有健保給付

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 基因檢測找出治療新選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03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又到了迎接跨年的時刻!許多民眾都已經計畫好要去哪裡迎新年,但在人擠人的跨年晚會裡,可別忘了要注意身體健康!新北市政府衛生局監測發現,每年12月底至隔年3月是流感高峰期,尤其元旦當天更常見類流感患者大量湧向急診室,該局因此提醒已有類流感症狀的民眾,應多加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嚴重的主動脈狹窄患者,傳統手術治療必須全身麻醉,暫時停止心跳使用呼吸器,切開胸腔進行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對於年紀過大或合併其他疾病的患者,恐增加感染等併發症發生的風險;台北榮總透過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從大腿置入支架,只需局部麻醉,大大降低手術風險及癒後恢復期,目前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不忘醫師叮嚀,隨時注意身體發出的任何警訊,每兩小時進行血糖監測,讓我順利完成這次艱難的挑戰。」罹患第1型糖尿病的朱珮辰年僅14歲,日前代表台灣挑戰泰國ITC亞洲盃三鐵錦標賽,不僅挑戰成功,她更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鼓勵所有糖尿病患者鼓起勇氣、挑戰自我!朱珮辰繼2012年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怎麼看都看不清?62歲阿嬤專程北上基隆看黃色小鴨,卻發現小鴨身軀彎曲又霧茫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陳文祿指出,這有可能是黃斑部退化的前兆。根據統計,台灣黃斑部退化患者佔65歲以上人口的10%,每10個老人就有一人罹病,老人家如果發現視力退化,請盡快就醫找專...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