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中樞性眩暈vs.末梢性眩暈 平平都是眩暈有何不同?

中樞性眩暈vs.末梢性眩暈 平平都是眩暈有何不同?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有時突然一站起來就感覺天旋地轉?發作時偶爾還伴隨耳鳴?許多人都是眩暈症狀的苦主,就連影視歌星如:江蕙、楊貴媚等都身受其苦,影響工作演出。主治眩暈多年的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指出,眩暈發作起來雖然可怕,但並非不治之症,經過妥善的治療,恢復正常生活的機率其實是相當高的。


李宏信說明,眩暈的成因大抵可分為2大類,一為中樞性眩暈,成因多半與腦部疾病有關;二為末梢性眩暈,此類眩暈則多半由內耳病症所引起。在臨床上,前者多為漸進與持續性的發作,且較少激烈性的天旋地轉;後者的發作型態則多為突發性或漸進性,發作時症狀也較劇烈。


中樞性眩暈常見的成因有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症、基底動脈偏頭痛、聽神經瘤等。末梢性眩暈的成因則有大名鼎鼎的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炎、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症等。


李宏信強調,治療各種疾病的準則無外乎是對症下藥,眩暈也不例外,特別是眩暈的症狀多半仰賴患者主述,因此如何在短時間內快速辨別眩暈的成因也考驗著醫師的臨床經驗。一般在安排檢查前的問診階段,會請患者形容眩暈的感覺,是旋轉還是晃動?眩暈發作的時間以及頻率?以及是否有伴隨耳鳴?配合患者的敘述,醫師就能初步診斷與釐清成因了。


目前醫界對於眩暈,除了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外,臨床上多半會搭配抗組織胺、鎮定劑或止吐劑等,緩解發作時的不適感。急性發作期最好採取靜臥的方式,且避免轉動頭部,如長時間未獲改善,應該赴急診就醫,藉由利尿劑排除體內水分與鹽分,以緩解症狀。


此外,神經血管疾病多會以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為主,提升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滋養神經。長期治療則會加強患者神經營養活化、血管擴張及增加血液滲透作用為主,幫助血液循環以增加氧氣及養分之輸送,防止細胞老化,促進內耳功能恢復正常,降低日後復發的頻率。


最後,家醫科醫師李政道也提醒,患有眩暈的患者,除了服藥控制外,生活上要比一般人格外小心,建議家中的桌腳、尖銳處等最好都貼上泡棉,避免眩暈發作時碰撞到到尖銳處,引發憾事。平時須避免較大或劇烈的動作,起床時也應先坐起,再緩慢的起身。同時需學會緩解壓力,因為壓力亦是誘發眩暈的危險因子。


更多NOW健康報導
▸每4分42秒1人罹癌 高纖多蔬果少加工食品遠離癌威脅
▸失智症及早介入穩住病況延緩惡化 預防從40歲就要開始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新冠肺炎COVID-19 全民疫起加油!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預防併發症是糖尿病患者最不容忽視的課題,而其中最讓人害怕的大概就是失明了!眼科醫師表示,糖尿病眼睛併發症當中,最難處理的就是增殖性視網膜病變;病況嚴重時,往往須切除玻璃體來清理新生血管纖維組織與出血。定期做眼睛檢查,嚴格控制血糖,才能降低發生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部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很多人的健康檢查報告都顯示有脂肪肝,也就是俗稱的肝包油;醫師提醒,脂肪肝不僅會讓肝臟腫脹,且有可能會造成肝細胞纖維化,甚至進一步演變成肝硬化、肝癌,若是有脂肪肝,千萬不可輕忽,也應積極防治。根據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調查顯示,國內成年人口脂肪肝的盛行率已高達26%-34%,...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國內約有150萬名糖尿病患者,都是發生失明的高風險族群!據統計,每4名糖尿病患,就有1名會併發視網膜病變造成失明,而定期接受眼底檢查,可以降低5成的失明風險;不過,國內去年進行眼底檢查者,卻不到50萬人,近2/3病患置身失明危機而不自知。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顯示,國內20歲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糖尿病人最好是食用「低GI食物」,才能儘量避免血糖快速上升,但是,對於愛吃的「高GI食物」卻也不是不能吃;醫師提醒,糖尿病人若是遇到「高GI食物」,可以吃少一些和吃慢一點,也可以降低飯後血糖的竄高幅度!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桓生表示,醣類是我們的主食,糖尿病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