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連環屁代表消化好? 消化內科醫師這樣說

連環屁代表消化好? 消化內科醫師這樣說

屁放得越多越健康嗎?那可不一定。有些情況會導致放屁頻率增加,透露腸道的狀態,若伴隨排便習慣、形狀改變,應提高警覺,進一步就醫檢查。放屁是人體的正常生理反應,不過網路流傳「連環屁恐怕是大腸癌前兆」,引發網友熱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蕭奕宗指出,民眾毋需過度緊張,連環屁與大腸癌之間並非劃上等號,很多原因會導致連環屁,其實每天排氣十來次都算正常。

5大原因 增放屁頻率

蕭奕宗進一步分析,以下幾種情形可能影響增加放屁頻率:

-飲食:吃進太多容易產氣的食物,像是豆類、肉類、蛋、牛奶等,使得排氣增加。腸道細菌分解蛋白質後,會產生不好的氣味。

-吃太快:進食速度太快,或是邊吃邊講話,大量空氣一併跑進腸道,會造成排氣變多。

-腸道環境不佳:腸道是消化器官,也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除了負責吸收營養,也要對抗入侵的細菌與病毒,所以全身免疫細胞IgA最多的地方就在腸道,有著精密的神經系統,又有「腹腦」之稱。理想狀態下,腸道好壞菌需保持恆定,一旦壞菌增多,可能導致頻繁排氣。

-排便習慣不良:上廁所時間不固定,使得腸菌增生、排便不順,也容易腹脹、排氣。

-腸道腫瘤:阻塞性腸道腫瘤會導致脹氣,容易出現連環屁。但不是所有腸道腫瘤都容易放屁,大腸包括升結腸、盲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幾個部分,腫瘤若位在右側的升結腸、盲腸,因此處腸道空間較大,腫瘤易到晚期才被發現,導致已轉移肝臟或腫瘤腸道出血,表現在外徵兆主要是貧血;另外可能出現連環屁的腫瘤,大多長在左側的乙狀結腸、降結腸或直腸,如果合併發生排便習慣改變、大便形狀變細小、容易脹氣等情形,應盡早就醫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癌若能早期發現、加以早期治療的話,初期的大腸癌5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

連環屁要注意 不排氣也有問題

蕭奕宗說,能吃能睡能拉最幸福,如果不排氣,至少要打嗝,吃進的東西一定要有「出口」,只進不出會變死水,長期可能引發阻塞性腸炎。此外,腹腔或骨盆腔開過刀的病人,術後可能腸道沾黏,發生腸阻塞,食物無法順利通過腸道,導致不排氣,所以「排氣」也成了醫護人員觀察病人術後能否進食的重要指標。

排氣順暢代表消化好,身心較為舒暢,無法正常排氣,不只影響食慾,心情也會跟著低落。蕭奕宗建議民眾最好養成固定排便時間,同時也要保持規律運動習慣,因為腸道蠕動除了受地心引力作用,也仰賴腹部肌肉力量,強化肌力可促進腸道蠕動。

該吃益生菌? 醫師給建議

是否需額外補充益生菌?蕭奕宗說,如果作息不正常、排便不順或是有慢性疾病,可以考慮吃益生菌。市售益生菌百百款,對自己有效的最適合,不必迷信品牌或是跟著別人吃,畢竟每個人腸道環境不同。腸道好壞關係著一個人的健康與否,放屁是自然現象,下回在公共場合聽到聲響,可別再投以異樣眼光了。

【延伸閱讀】

乾眼症不能只補水 人工淚液幫你加「油」

猛爆型心肌炎險致死 數日葉克膜搶救撿回命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00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要改變行為是很困難的事。但有一個簡單又有效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成功率。讓我們從醫界的一則成功範例說起。 沒舊習慣需破除 新行為容易建立 嬰兒猝死綜合症(SIDS)光聽名稱就令人生畏。一九九○年代初,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學者發現,相較於趴睡,讓嬰兒平躺仰睡可減少因SIDS猝死的...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今(1)日宣布新增16,936例本土病例,149例境外移入,另新增3例死亡個案。 今日新增3例死亡 中重症新增人數創新高 今日新增42例中症,5例重症,重症中有3人死亡,包含1人為中症轉重症後死亡。指揮中心分析,今年的本土病例共有89,990例,...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近日網路上出現1則謠言,指稱德國的快篩試劑1份只要30元。有旅居德國的網友指稱,最低價的快篩試劑都要1.75歐元,大約是70元,30元的快篩是哪來的?今日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詢問過德國代表處,得到的資訊是:德國的快篩試劑平均價格為4.95歐元,依照賣的地方,售價...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在今(1)日的記者會上,指揮官陳時中除呼籲民眾及早接種疫苗外,也透露:「未來疫情邁向高峰時,鬆綁措施之優先適用對象,將是打滿3劑疫苗者。」另外,陳時中預估,疫情將在5月下旬達到高峰。 自主回報系統發出7千多人份 有半數回報 自主回報系統在4月30日上線,陳時中表示自主...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