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中西合併替孩童打造免疫力 避免秋冬季病毒上身

中西合併替孩童打造免疫力 避免秋冬季病毒上身

時序進入秋冬,也是各種病毒為患的時機,為關心兒童健康,林口長庚醫院日前結合中西醫,舉辦「打造免疫力,健康FOLLOW ME」活動,提醒家長,「均衡飲食、充足睡眠、規律運動」雖然都是老生常談的基本概念,但最重要的是要徹底落實執行,同時也可利用中藥藥浴來幫助孩童增強抵抗力。

過敏兒抗拒吃藥 中醫藥浴變健康

3歲的淇淇,有過敏體質,上幼兒園後經常感冒、看醫生,但對吃藥極度抗拒,因此每次感冒常咳嗽嘔吐,總搞的人仰馬翻,最後還是無法餵藥。由於爸媽擔心淇淇抵抗力不好,在看了中醫後知道可以藥浴,就讓淇淇嘗試,每星期泡一兩次,幾個月下來,感覺淇淇比較健康,少去看醫生,讓他們不再那麼擔憂了。

林口長庚醫院中醫婦兒科郭順利醫師表示,在小兒外感疾病的治療上,孩童往往容易抗拒服藥,即便醫師已經矯味,讓藥物口感較佳,父母也不一定餵的了藥,而且小兒感冒往往因咳嗽、嘔吐劇烈,導致服藥困難。若遇到這類病患,藥浴依然能發揮作用,這時可利用藥物發汗幫助小兒散熱及恢復,以減輕父母餵藥的辛勞,並提升小兒免疫力與治療疾病。

中藥藥浴 5-6歲以下兒童較適合

郭順利醫師說,中藥藥浴應由醫師視病童狀況進行調整,若為風寒感冒(西醫病毒性感染),建議使用溫性藥物,例如荊芥、防風、藿香等;若為風熱感冒(西醫病毒感冒後併發細菌感染),這類偏熱性症狀,建議使用涼性藥物,例如黃芩、薄荷、魚腥草等。

通常建議,5-6歲以下兒童因為身體不大,可以用藥浴方式,6歲以上較大兒童,則可改以泡腳或局部濕敷的方式。藥浴溫度一般建議37~40度,夏天可偏37度,冬天可稍偏40度,以避免孩童燙傷。若用於治療使用,頻率一天大概1-2次,若為預防性,約一周1次。由於藥浴後皮膚表面微血管擴張,家長要注意室溫應維持26度左右,以免藥浴完受寒,體溫散失過快。

此外,在藥浴或洗澡時,若能配合經絡穴位按摩輔助,如小兒發燒時按摩瀉天河水、推三關,咳嗽時按摩天突、膻中或上背的風門、肺俞穴,對於治療與恢復都有助益。平常也可用荊芥、防風、佩蘭藥浴,預防孩子過敏或感冒,或是透過捏脊法,疏通背後膀胱經,都可增強孩童的免疫力。

均衡飲食、充足睡眠、規律運動

林口長庚醫院兒科部朱世明副部長表示,「均衡飲食、充足睡眠、規律運動」,是提升免疫力的基本概念,但需徹底落實執行才有用。例如家長不能因為工作忙碌,就忽略了按時與孩童一起用餐的習慣,甚至是用速食來填補正餐,這樣就非常容易導致營養素攝取不充足,衍生營養不良和肥胖等健康問題,進而降低免疫力。現在正是各種病毒為患的時節,例如腸病毒、沙門氏腸炎和病毒性腸胃炎等,家長更不可輕忽。

郭順利醫師提醒家長,小兒感染症狀往往變化迅速,因此孩童生病時應注意其活動力與意識狀況,若有發燒嚴重、熱痙孿、意識不清,應盡速就醫,配合西醫檢查以釐清病因,並早期接受治療。朱世明副部長則強調,讓孩童按時接種流感病毒疫苗、佩戴口罩、減少出入公共場合和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也都是確保兒童健康安全的不二法門。

【延伸閱讀】

 肺阻塞一分鐘登階自我檢測肺功能 你是肺阻塞高危險族群嗎?

 打破類固醇迷思 長效類固醇助黃斑部不漏水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11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孩童的成長過程不可逆,無法校正回歸。許多事別等到情勢發生後才開始重視,有些時候超前部屬,才能避免花更多的時間及精力來挽救。當面對到兒童牙齒是否需要矯正時,專家提醒,除把握黃金矯正期,若遇到特殊狀況,最好是愈早介入愈好,尤其是在發育成長期的兒童及青少年。孩童牙齒矯正 適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藥廠捐藥可助3千多位新冠患者!友華生技日前計畫捐贈祛痰藥物幫助新冠肺炎患者有痰之症狀治療,正式公布此項捐贈申請案已獲得衛福部緊急核准,正陸續將藥物送往包括新冠肺炎專責醫院等68家醫療院所,可幫助近3300位病人。首波已送達新光、振興、雙和、國軍花蓮、聯新、北榮新竹分院、...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女性從懷孕到產後,身體由內到外都會產生巨大變化,包括臉部肌膚變差、胸部下垂、肚皮鬆垮、私密處問題,甚至臀部、大腿的肌膚鬆垮等,而其中多數女性最羞於啟齒的莫過於陰道鬆弛及尿失禁等問題。 禾馨整形外科醫師陳志軒表示,產後女性常見的尿失禁困擾,嚴重程度不一,有人跑步、提重物...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國內開放75歲以上長者施打疫苗,卻有11名長者剛好離世,疫苗與長者猝死有關嗎?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17日受訪表示,去年起健保資料庫即持續監測「疫苗關注事件」,如果一定時間內,打疫苗的長者死亡率超越一般族群,才能確認疫苗致死,應以「對照研究」的科學方法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