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乳房微創重建不必切除乳頭與皮膚 為乳癌病友找回自信

乳房微創重建不必切除乳頭與皮膚 為乳癌病友找回自信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當女性知道自己罹患乳癌,突然頓時間可能威脅生命的壓力,與很可能切除乳房的衝擊,雙重打擊下,很容易帶來疾病以外的心理創傷。然而陸續有研究發現,乳房癌細胞多出現在乳腺周邊,比較少見侵犯到乳頭與皮膚,清除癌細胞可以使用例如微創手術與乳房重建,就能不像以往要把乳房完整切除,可以維持乳房原有的樣子。


高醫附醫乳房外科暨癌症中心專任主治醫師張智皓表示,原本乳癌治療就是要去除癌細胞,比較少考慮乳房重建,乳頭或表面皮膚都會完全去除,但是最期新發現,乳癌細胞多在乳腺發展,當成長較大時,會沿著淋巴與血液轉移到其他地方,較少侵犯皮膚與乳頭,因此治療乳癌時,狀況允許下可以保留乳頭。


張智皓補充,約在2009年左右台灣幾個團隊,都到了美國學習內視鏡乳房手術,只要在不明顯處打上小孔,就能去除癌細胞,不切除乳頭與皮膚,再利用填充物把放到乳房內,就能讓乳房看起來跟原先很類似,甚至也能按照患者需求,調整至希望乳房大小,臨床上擴大與縮小都有。


張智皓也說,部分患者可能會認為一旦發現乳癌,自己就什麼都不要,就想要把乳房整個切除,但目前比較新的技術,除了重建乳房外,另一側乳房也可以一起做調整,不論大小與形狀,都可以藉由醫生的技術調整,


根據2017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乳癌患者其治療為切除(包含切除與合併化療、標靶、荷爾蒙藥物)者佔全數乳癌患者的42.4%,人數為6,742人。高醫附醫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歐陽賦醫表示,目前臨床觀察,切除治療中約有50%的患者是全部切除,而全切後僅有40至50%會回來重建,台灣乳癌病友重建率則有待加強。


張智皓指出,乳癌重建初期,先裝置組織擴張器,讓預計植入的位置慢慢養出足夠的空間與組織包覆度,再進行下一階段的義乳植入。目前新一代組織擴張器已從早期的圓形進步到水滴型,讓重建乳房更能接近原有胸型輪廓外,已不用外接導管,而採用羅盤磁力定位注入食鹽水,更增加使用的舒適度與方便性。


更多NOW健康報導
▸女教師險經歷「沒齒」難忘辯論賽 數位全口重建神救援
▸腦中風發作分秒必爭 牢記F.A.S.T把握就醫黃金時間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新冠肺炎COVID-19 全民疫起加油!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顯示,新冠肺炎感染人數超過800萬,死亡病例已達43萬。綜觀全球,我國疫情有效漸緩,防疫成果備受國際肯定。臺北榮總自107年起承接新南向一國醫中心越南計畫,與越方進行多項醫衛活動交流,即使受疫情影響,雙方仍以視訊會議方式保持交流熱度,讓越方...

閱讀詳情 »

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中老年族群常見的病灶中,以走路無力、膝蓋疼痛等退化性關節炎最為困擾。退化性關節炎多會有疼痛、不良於行,嚴重發炎時甚至有積水水腫等症狀,患者不僅受到疼痛所苦,生活品質也大受影響。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在症狀還沒嚴重到關節置換的程度之前,多會接受玻尿酸或自體濃縮血小板(PRP)注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冠狀病毒其實是人類常見的病毒,流行感冒有10%至20%由這種病毒引起,但大部分是α群的病毒。大部分的人都有抗人類冠狀病毒的抗體,例如對OC43這型的冠狀病毒,6歲以上的人普遍擁有抗體。不過,SARS、MERS、新冠病毒(COVID-19)對人的傷害比較大,同屬於 β類。冠狀...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台灣大學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今(6)日再次呼籲,邊境管控必須納入普篩,目前政策僅有症狀篩檢與居家檢疫,除了有可能找不到無症狀感染者外,也加重檢疫所耗時間與防疫旅館成本,台灣必須轉變觀念,由零確診思維改變成風險管控,在醫療量能可能承擔風險下,特定條件下檢疫5天就可放行 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