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乳癌是挑戰 化療是夥伴

乳癌是挑戰 化療是夥伴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聽到化療你會想到什麼?費用昂貴和副作用嚴重是最常被提到的刻板印象,讓化療成為乳癌患者不願面對的恐懼。隨著健保給付通過、副作用管理成熟,乳癌患者只要願意挺身對抗病魔、接受化療,醫療團隊、健保體系和病友團體等,彷彿整個世界都來幫助患者度過難關。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醫師表示,2005年起,歐洲紫杉醇成為早期乳癌治療的標準用藥,現今臨床願意接受歐洲紫杉醇的比例相當高,許多人擔心的副作用問題,目前亦有許多成熟的照護方式,協助患者順利走完療程。

乳癌類型多樣 化療重要性難取代

隨著醫藥進步、治療多元發展,患者有更多選擇對抗乳癌;然而乳癌類型多樣、復發風險各異,化療的重要性仍然難以取代。曾令民理事長指出,乳癌患者若有淋巴轉移、呈現三陰性或Her2陽性的病徵,接受化療是必要的。乳癌化療的主流藥物為「小紅莓類」藥物和「紫杉醇類」藥物,癌細胞容易轉移、惡化快速的高惡性乳癌患者,通常需要兩種併用「全套」治療,可能面臨較明顯的副作用;反觀風險較低的乳癌患者,則可以從兩種化療藥物擇一進行「半套」治療,減輕副作用的影響。

副作用不再是化療「必要之惡」 藥物可改善

輔助乳癌治療的工具亦持續進步,副作用不再是化療的「必要之惡」。曾令民理事長說明,臨床已毋須過度擔心化療引起的噁心嘔吐和白血球降低等問題,合併類固醇、NK-1及5-HT3抑制劑能大幅改善噁心嘔吐,至於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能讓患者血球數量回升,不僅讓乳癌患者在接受化療期間,最小化噁心造成的不適,還能保有免疫力,抵禦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感染風險。

眾多抗癌藥物的相輔相成下,乳癌患者的存活期得以延長,醫病雙方皆開始重視生活品質和慢性副作用的問題。曾令民理事長指出,雖然部分藥物引起之心臟毒性,導致心衰竭的機率僅2至3%,但隨著治療劑量增加,心臟功能受到的危害愈明顯,讓臨床使用小紅莓有所限制。對於顧慮心臟毒性的乳癌患者,曾令民理事長建議,患者可以考慮其他化療藥物替代。

乳癌治療也要防復發 基因檢測可評估風險

乳癌治療不只是消滅患者體內的癌細胞,評估復發風險亦相當重要。曾令民理事長分享,現今乳癌治療可使用基因檢測的技術,提供臨床診斷之外的數據風險評估與治療建議,部分患者臨床檢測為高風險,但基因檢測為低風險時,患者有機會不使用化療,反之,當患者臨床病理判斷為風險不高,但基因檢測卻顯示有一定風險時,患者可以考慮接受輔助性化療,預防腫瘤復發或轉移。呼籲患者收起恐懼積極迎擊,抱持健康的心態抗癌。

SATW.DOC.20.05.0209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78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提到與指甲相關的疾病,許多人首先會想到灰指甲!對此,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邱足滿在食藥署藥物食品安全週說明,灰指甲的醫學名稱是甲癬,是指甲受到黴菌感染而導致變色、變形、質地改變,最常見的致病菌是皮黴菌,但顏色不一定是灰色,反而常見黃、黑、白色等等,但要注意的是,並...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新冠病毒肺炎疫苗何時上市猶未知,醫師提醒家長千萬別忽略孩子應常規接種的疫苗,「一針也不可懈怠」!臺中慈濟醫院小兒科有位未滿1歲女嬰,差幾天就可施打水痘疫苗,竟被罹患帶狀疱疹的爸爸傳染水痘病毒,未施打過水痘疫苗的新住民媽媽也感染,一家三口被迫一起戰「痘」。高燒又紅疹 水痘...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你敢用二手醫材嗎?去年一次性醫材重消使用事件引發爭議,為此,衛福部推動醫材重消指引,修正《醫療法》,分階段進行納管,經專家討論後,除了3大類絕對不能重新消毒的醫材之外,其餘均可有條件的重消後使用。預定111年元旦全面上路。 歷經6次專家會議,並參考國際做法,衛福部擬定...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破解鹽類迷思!根據國健署指出,飲食中的鈉鹽攝取過多是血壓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減少鈉鹽的攝取,不論是一般人或是高血壓患者,都能降低血壓。而鄰近國家日本也因為大力推動民眾於飲食中減少鹽量之攝取,造成血壓下降,進而使腦中風之死亡率亦有明顯的降低。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總...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