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乾癬性關節炎超前部署 健康生育不是夢!

乾癬性關節炎超前部署 健康生育不是夢!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今年32歲的小琪(化名)四年前罹患乾癬,生活飽受頭皮落屑所苦,近兩年甚至合併「乾癬性關節炎」,由於積極配合醫師治療,病情穩定控制。不過,去年小琪結婚後,因擔心用藥會影響胎兒不敢懷孕,也擔心懷孕停藥會造成病情復發,經主動與醫師溝通後,決定超前部署調整使用適合懷孕婦女的生物製劑,後來成功受孕並生下一名胖嘟嘟的健康男嬰,期間小琪的皮膚與關節症狀也都獲得穩定控制,讓小琪開心不已。

乾癬性關節炎症狀多樣 患者身心備受煎熬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任鄭添財醫師表示,「乾癬性關節炎」好發於30~50歲的族群,男女比例差不多,顧名思義症狀除了乾癬皮膚病變外,還會合併關節多種病變,如週邊關節或是中軸脊椎侵犯,臨床統計大約有七至八成患者會先出現乾癬,然後再合併關節症狀。由於皮膚及關節反覆發炎,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常見如皮膚搔癢影響睡眠品質、或患者因皮膚脫屑影響外觀並造成自信心下降,限縮了社交生活;另外嚴重的關節變形也可能會有失能風險。

全身性疾病不易診斷 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

鄭添財醫師說,「乾癬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不只會出現皮膚脱屑及關節發炎問題,還可能併發虹彩炎、接骨點發炎、香腸指或香腸腳等多種疾病。另外「乾癬性關節炎」也可能造成肺部、心血管疾病及骨質疏鬆等併發症,雖然機率相當低,不過也要提醒患者千萬不可輕忽,一旦出現關節炎以外的症狀,就應該及早尋求風濕過敏免疫科醫師檢查!

鄭添財醫師說明,「乾癬性關節炎」因臨床不易診斷,最好由皮膚科及風濕科專業醫師共同診斷,通常先由皮膚科醫師確認乾癬症狀,再交給風濕科醫師針對關節進行檢查,並將抽血檢驗做為輔助指標,並排除其他關節疾患,如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或紅斑性狼瘡等後,最後再確診患者是否罹患「乾癬性關節炎」。

乾癬性關節炎治療新曙光 生物製劑治皮膚護關節

針對「乾癬性關節炎」治療,使用傳統藥物常常無法在皮膚及關節方面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所幸目前有生物製劑做為治療的另一種選擇,也為乾癬性關節炎患者帶來新曙光。目前可以使用的生物製劑種類很多,有皮下注射及口服用藥,就像使用不同武器對抗不同類型敵人,醫師會針對患者症狀選擇適合的生物製劑,治療大約兩個月後就可以看出初步效果,若使用三個月仍效果不佳,就會跟患者溝通後進行換藥。目前也有衛福部核准適合懷孕及哺乳期間使用的生物製劑,讓有生育計劃的乾癬性關節炎患者可以超前部署備孕計畫,順利健康一圓求子夢。

【延伸閱讀】

乾癬秋冬惡化高峰期 生物製劑阻斷發炎源頭

工研院院士「十載精彩」 接合各界齒輪穩定度過疫情時代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00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 自開院以來開辦新生兒超音波篩檢,10幾年來,確實檢查出為數不少的先天性心臟疾患,但發生最多的依然還是像開放性動脈導管、卵圓孔關閉不全等簡單且良性的先天情況。當然,每年有幾個病例是要趕緊開刀的嚴重先天性心臟病。 心臟病表現常被忽略 常有父母親會詢問,「什麼樣子的表現才是可能的先天性心臟病表現?」...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70多歲老翁,因二尖瓣膜逆流加上主動脈瓣膜逆流,導致下肢嚴重水腫,且心臟衰竭,一度危及生命,經緊急就醫治療後,經由醫師同時進行二處瓣膜和主動脈瓣膜修補手術,所幸術後恢復良好;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諶大中指出,心臟裡的瓣膜,因病變或老化等因素造成鬆脫,這時瓣膜...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懷孕婦女在24~28週會進行例行性妊娠糖尿病篩檢,以口服葡萄糖水負荷測試血糖反應,若血糖高於標準,則必須進行飲食控制,以避免孕期高血糖可能產生的風險,包括:妊娠高血壓、羊水過多、胎兒先天畸形、巨嬰症等。而有妊娠糖尿病的媽媽們,日常飲食也要調整,才能兼顧血糖控制及孕期一人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台灣逐漸步入高齡化社會,老年男性攝護腺的問題為預防醫學的重要議題。根據國健署最新統計,十大男性癌症發生率為:大腸癌、肝癌、肺癌、口腔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膀胱以及淋巴癌。攝護腺癌的排名順序近年來逐年往前,目前已是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五位。 傳統開腹手術有相當難...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