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人類對人類基因組的新發現可能產生什麼影響?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譯者:董曉汾

每個人類細胞內都有一個遺傳配方  一組 緊密纏繞的染色體,其中包含DNA,這是我們人類之所以可遺傳的基因資訊。由於人類基因組包含大約30億對,提取、克隆和測序DNA的核酸堿基對(A,T,C,G)似乎是乏味和難以想像的[來源:NHG研究所]。但當科學家們在2000年宣佈了人類基因組的第一份計畫,並於2003年完成之後,人們開始想知道這種對於內在自身的探究將如何改變生命。

一些研究機構表示,這一成就將給科學和現代醫學帶來革命性的變革,但具體是如何實現的呢?

今天,同樣的問題仍然存在,但科學進步並未缺席。人類基因組計畫(HGP)促成了公共和私營部門基因和生物研究的爆炸性增長。儘管該項目取得了成功,研究人員意識到解釋基因組本身就是一個項目。這就像擁有一本人體構造手冊:這一手冊的所有頁面都在我們手中,但我們還不理解頁面的內容[來源:NHG研究所]。

人類對人類基因組的新發現可能產生什麼影響

儘管HGP實現了它提出的目標,但一些人認為對基因組未來潛力的討論希望過高。在2010年的一項調查中,47%的研究相關領域的參與者認為人類基因組的潛在影響被誇大了(相比之下,40%的人認為所做的承諾是現實的)[來源:自然新聞]。

人類基因組最吸引人的想法源於超個性化醫學的概念,在這個概念中,藥物、疫苗、診斷篩選和治療可以根據特定的人的基因進行定制。儘管個性化醫療在未來是可能的,但目前還缺乏可用的技術,這一想法在今天仍然十分盛行。超過三分之一的研究人員認為,個性化醫療在未來10到20年內不會生根發芽。

這並不是說個性化醫療的開端還沒有到來  一些生物技術公司已經提供了個人DNA報告,根據DNA樣本(來源:途徑基因組學)向人們提供有關疾病風險和可能藥物相互作用的資訊。我們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在醫療領域看到更多的個性化發展。

我們對人類基因組的瞭解最有可能將繼續圍繞測序技術和基本生物學發現展開。用於人類基因組測序的研究方法已經擴展到其他科學領域。例如,研究古人類種群的人類學家現在有機會將化石中發現的DNA殘體與現代人的DNA殘體進行比較。人類基因組還對人類賴以為生的動植物基因組的測序甚至是修改做出了貢獻。基因治療研究和更好的藥物篩選方法已經從中受益,並將繼續顯示出希望。

但最重要的是,基因組對科學的最大影響可以從科學家事物重要性的態度轉變中看出。現在,隨著對人類基因組更詳細的瞭解,研究人員正將他們的注意力從基因的作用轉移到其他蛋白質甚至非編碼基因。這一結果將繼續為研究人員提供基礎生物學方面的洞見,幫助他們在短期和未來創造更好的醫療和診斷工具。

資料來源:https://science.howstuffworks.com

 

相關推薦

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本土疫情嚴峻,疫苗需求迫在眉睫。雖然國產疫苗陸續傳出好消息,不過外界仍有各種疑慮。對此,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公衛權威陳建仁昨晚用5分鐘的影片說明,疫苗除了要考量安全性與有效性外,也要考量時效性。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公衛權威陳建仁5日晚間透過臉書影...

閱讀詳情 »

氣象局今(6)日針對全台12縣市發布豪雨特報,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有局部豪雨或大豪雨。屏東縣長潘孟安在臉書貼文表示,從清晨到現在雨勢都沒有停過。屏東縣里港篩檢站也因附近區域積水,今日暫停篩檢。潘孟安表示,屏東大雷雨持續,慎防淹水。由於從清晨到現在雨勢沒停過,尤其是屏北地區雨勢較大,縣府團隊密切關注...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異位性皮膚炎的苦,得靠即早治療來擺脫!8歲的小美(化名)就醫時只能一跛一跛、蜷曲著身體,還得在家人的攙扶下才能夠緩慢的移動診間,模樣令人心疼,全因為從頭到腳劇痛,全身無一處倖免,滿布搔抓紅疹,四肢關節處更是破皮流湯,所幸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後,症狀全部改善。 收治病人的奇...

閱讀詳情 »

嬴南雄/工程PhD/科學論政人 從5月22日起,除了公布當天COVID-19的確診數之外,我國疫情指揮中心每日1400時的記者會特別額外加了「校正回歸」資料,把應該屬於過去的確診數回填(Back Log)到正確日期的確診數。 這樣一來,我國疫情確診數就不適單單每天有新數據了,而是除了每天的新數據外,...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