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他二度腦中風 連話都說不清楚了!

他二度腦中風 連話都說不清楚了!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我那麼年輕,腦中風已經好了,為什麼還要吃藥?」一名年約35歲中年男子曾歷經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襲擊,幸好發現得早,終於解除危機,生活總算恢復正常,但他卻不願持續服用預防再次中風藥物,飲食、生活型態也照舊,沒想到很快就二度中風。這次他沒有那麼幸運,由於腦中風位置影響語言功能,導致講話辭不達意、溝通困難,也無法繼續工作,照顧者也承受極大壓力。

1/10中風患者 一年內中風復發

根據衛生福利部2017年資料,台灣民眾十大死因當中,腦血管疾病名列第4名,每年約1萬1千人因中風失去生命,另有約1萬7千人因中風而生活失能,一旦二度中風,病情往往更嚴重,家人照顧負擔也加重。

台中市太平區長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邵臻發現,門診中上述35歲男子的情況很常見,有些30、40歲中、壯年中風族群中斷使用預防中風藥物,且不願改變飲食、生活型態,導致很快就二度中風。「如果曾中風,一年內約1/10的人會再次中風,原本可能只有小血管阻塞,再次中風,可能連腦部重要血管都受波及,影響語言、吞嚥等重要功能,語言功能受損,病患就會非常沮喪。」林邵臻醫師每次看到病患受苦,便感到十分不捨。


他二度腦中風 連話都說不清楚了!

▲林邵臻主任提醒,中風患者一定要按時服用預防中風藥物,也要改變飲食、生活習慣,並多注意三高指數、控制體重,才能減少中風復發風險。

在腦中風患者中,不少人因動脈粥狀硬化引起血栓,進而引發缺血性腦中風,這類患者若要預防中風復發,除了必須監控血壓、血脂、血糖等三高數值、改變飲食習慣、補充充足水分,也必須按時服用抗血小板類預防中風藥物,減少血栓發生機率。

慎選預防中風用藥 減少不良反應風險

林邵臻主任分析,若動脈粥狀硬化造成血栓、缺血性腦中風,復原後便需要長期使用抗血小板藥物,預防血栓發生。目前第一線抗血小板藥物為阿斯匹靈,不過部分患者因腸胃道較脆弱,服用阿斯匹靈後產生腸胃出血、胃痛等不良反應,此時就要考慮改成其他較新型、較不會產生不良反應的抗血小板藥物,以維持血液暢通。

林邵臻主任也提醒,對於中風症狀,民眾一定要有警覺性,一發現有眼歪嘴斜、單側肢體不聽使喚等症狀,就要盡快到「最近」的醫院就醫、接受診斷、治療,此時千萬不能服用降血壓藥物,以免大腦血流減少,讓情況加劇。另外,平常要均衡飲食、少吃加工食品、控制體重、控制三高指數,才能預防中風發生。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476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邁入5G世代,大家只想到上網更順暢,事實上,網路順暢的好處可不僅如此。台中榮民總醫院近年來積極發展智慧醫療,在2021年9月與中華電信合作,完成全台首例以5G企業專網「連線」方式搶救嘉義分院的心肌梗塞病患,藉由5G手術影像即時傳輸技術,讓不同醫院的醫師們,能夠即時觀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隨著家庭結構改變及新冠疫情改變生活型態,如:嚴守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等防疫措施,而長達一年多的減少社交聚會,公共設施關閉,促使高齡者於疫情高壓力的環境下,高齡者經歷焦慮、憂鬱、創傷導致高齡者更覺得孤單。新冠疫情三級警戒期間每日病例數持續增加,在經濟、生活、社交等方面都受...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賴以玲/整理報導】為了讓臉看起來更小一點,有些人會刻意選擇較大的口罩,但這其實只會造成反效果。此外,基於預防飛沫傳染的原則,也建議大家避免使用尺寸不合的口罩。 若你本身臉形為鵝蛋形、倒三角形,可選擇立體且服貼於臉部輪廓的口罩。但若是不織布口罩,大多無法進一步選擇尺寸或形狀。 像這種時候...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近年來,減重與健身成為熱門話題,儼然成了全民運動,各種減重方式隨之興起。而隨著醫學研究的進展,不少飲食應用被認為是有助於疾病的治療。其中,又如「生酮」、「低碳」及「間歇性斷食」等飲食治療法也在不少醫學研究中被證實可用於避免或治療肥胖。此後,藉由「調整飲食」達到減重目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