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以為只是疲累 檢查才知元凶是大腸癌

以為只是疲累 檢查才知元凶是大腸癌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42歲劉先生平日身體健康,無特殊病痛。最近兩個月接送小孩途中,常感到暈眩疲累,需停靠路邊稍作休息後,才能繼續駕駛。檢查才知血紅素只有7.3g/dl,貧血嚴重(正常男性應為13~16 g/dl),透過糞便潛血檢查、大腸鏡與斷層掃描,發現是大腸癌第三期,經手術治療後,目前恢復良好。

初期並無明顯症狀

大腸癌初期並不會有明顯症狀,尤其是右側結腸因管徑寬,大便未成形,一般民眾不易察覺。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莊偉醫師表示,以劉先生例子來說,升結腸癌第三期並侵犯到十二指腸,腫瘤所造成的慢性出血,使身體嚴重貧血,因而感到暈眩。

大腸癌高居癌症第一名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民國95年以來,大腸癌發生人數已高居癌症發生人數的第一名,為我國國民最常見的癌症,每年罹患人數約一萬五千多人,約有五千多人因此死亡,是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第三位。

與年齡及飲食生活有關

大腸癌主要成因與年齡及飲食生活習慣有關。陳莊偉醫師表示,年齡50歲以上、動物性脂肪攝取過量、肥胖、缺乏運動、抽菸以及家族內有大腸癌病史者,都是大腸癌高危險群,不過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

早發現早治療治癒率高

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但可以藉由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依據歐美國家經驗,每1~2年進行1次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33%的大腸癌死亡率。因此,陳莊偉醫師建議,50歲以上民眾應每1~2年接受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每5年至少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若家族有大腸癌病史或家族得癌者,則建議40歲開始每3~5年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提早,以期能提早發現病灶。

良好飲食及運動習慣很重要

除了定期檢查,陳莊偉醫師也提到,生活中養成良好的運動與飲食習慣也是減少大腸癌發生的不二法門。陳莊偉醫師建議,平日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養成運動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做定期的篩檢。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868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不少人會感覺喉嚨裡卡痰,總是得要咳一下,將喉嚨清一清,才會覺得舒服,這也不是感冒,但就是會生痰,如果感冒了,那更是會咳不停,一直都好不了。傳統中醫認為,經常會咳嗽,多是因為肺氣不宣、肺失肅降、肺氣虛與肺陰虛等病理變化導致;尤其是近年來PM2.5所形成的空氣污染,會使肺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喬萱報導) 疾管署自去(105)年11月起推出「愛滋病毒篩檢與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服藥(PrEP)前驅計畫」服務,這項計畫提供沒有感染愛滋病毒的高風險行為者(如性行為沒有每次戴套者等),每天固定服用抗病毒藥物,使體內有足夠的藥物濃度,預防隨時可能發生有風險的暴露,以降低感染風險。...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家中有小小孩的家長們注意囉!因應國際B型肝炎疫苗產能不足,疾病管制署宣布,今(106)年5月1日起,出生滿6個月嬰幼兒應接種的第3劑B型肝炎疫苗及五合一疫苗,將暫時以六合一疫苗的形式取代;另針對嬰幼兒第4劑五合一疫苗接種時程,將同步由目前的「出生滿27個月」調回「出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喬萱報導) 兩歲的小豪正處於活潑好動的年紀,某天在家裡的地板上看到一杯看起來像白開水的液體,便拿起來一飲而盡,沒想到那是媽媽做手工肥皂後剩下的氫氧化鈉!媽媽立刻將小豪帶往急診,檢查發現有腐蝕性食道炎與杓狀軟骨炎,經安排住院,且需禁食並接受胃藥與抗生素治療,確定無造成嚴重併發症,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