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以為只是疲累 檢查才知元凶是大腸癌

以為只是疲累 檢查才知元凶是大腸癌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42歲劉先生平日身體健康,無特殊病痛。最近兩個月接送小孩途中,常感到暈眩疲累,需停靠路邊稍作休息後,才能繼續駕駛。檢查才知血紅素只有7.3g/dl,貧血嚴重(正常男性應為13~16 g/dl),透過糞便潛血檢查、大腸鏡與斷層掃描,發現是大腸癌第三期,經手術治療後,目前恢復良好。

初期並無明顯症狀

大腸癌初期並不會有明顯症狀,尤其是右側結腸因管徑寬,大便未成形,一般民眾不易察覺。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莊偉醫師表示,以劉先生例子來說,升結腸癌第三期並侵犯到十二指腸,腫瘤所造成的慢性出血,使身體嚴重貧血,因而感到暈眩。

大腸癌高居癌症第一名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民國95年以來,大腸癌發生人數已高居癌症發生人數的第一名,為我國國民最常見的癌症,每年罹患人數約一萬五千多人,約有五千多人因此死亡,是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第三位。

與年齡及飲食生活有關

大腸癌主要成因與年齡及飲食生活習慣有關。陳莊偉醫師表示,年齡50歲以上、動物性脂肪攝取過量、肥胖、缺乏運動、抽菸以及家族內有大腸癌病史者,都是大腸癌高危險群,不過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

早發現早治療治癒率高

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但可以藉由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依據歐美國家經驗,每1~2年進行1次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33%的大腸癌死亡率。因此,陳莊偉醫師建議,50歲以上民眾應每1~2年接受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每5年至少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若家族有大腸癌病史或家族得癌者,則建議40歲開始每3~5年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提早,以期能提早發現病灶。

良好飲食及運動習慣很重要

除了定期檢查,陳莊偉醫師也提到,生活中養成良好的運動與飲食習慣也是減少大腸癌發生的不二法門。陳莊偉醫師建議,平日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養成運動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做定期的篩檢。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868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自行篩檢過氧化氫或皂黃 衛生局免費送試劑目前市面上販售各種濕式麵條、魚肉煉製品、豆製品等,常有過氧化氫,又稱雙氧水非法殘留的問題;另外,大黃豆干及鹹魚,也被驗出曾有工業用色素-皂黃。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為了讓民眾能食得安心,檢驗科特別配製FS食安試劑,提供民眾免費索取...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物理巨人史蒂芬霍金的辭世震驚全球,他是活了最久的漸凍人。不管從上下肢或咽喉發病,漸凍人發病後期全身都會受到影響退化,藥物僅能延緩病程,無法完全治癒。物理巨人霍金辭世 ALS比例男多於女史蒂芬霍金因為漸凍症被醫生宣判只剩2年生命,最後卻活了55年,堪稱醫療奇蹟。2014年...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嚴重皮膚藥物過敏會造成全身皮膚潰爛,引發敗血症恐致死。國內最新研究發現,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可有效降低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及毒性表皮溶解症的死亡率達5成,成果已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臨床研究期刊》。嚴重皮膚藥物過敏 占藥害救濟給付6成根據台灣藥害救濟給付案件統計資料顯示,1...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由於科技的進步,帶給人類更便捷的生活,但卻也造成許多傷害!現代人的生活已脫離不了3C產品,滑臉書、回覆Line或Email,使得眼睛承受很大的負擔。根據衛福部統計,近十年來,40歲至50歲白內障就診人數增5成。白內障治療得要置換人工水晶體,來搶救視力;然而,眼科醫師卻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