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以為發展遲緩 男童竟是風濕性關節炎

以為發展遲緩 男童竟是風濕性關節炎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一名7歲的男童,1歲7個月大時突然無法走路,家長以為是發展遲緩,讓男童坐娃娃車直到5歲,開始就學卻無法寫字握筆,帶至就醫檢查,發現其雙側膝蓋、手腕、腳踝、腳趾等關節,發生肥厚增生合併纖維化,確診罹患幼年性特異性關節炎。

用藥治療 一星期能走路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高羽璇指出,該患者接受核磁造影檢查發現全身多處大小關節發炎,進一步抽血檢查發現類風濕因子偏高,確診為多關節型有類風濕因子的幼年性特異性關節炎。經由服藥1星期,關節疼痛明顯緩解,能夠走路、握筆寫字,目前持續用藥控制一年,不再發生關節疼痛。

年新增200名患者

高羽璇主任表示,幼年性特異性關節炎為自體免疫性疾病,也就是類風濕類關節炎,好發於16歲以下青少年,根據健保庫資料統計,發生率約為每10萬名中有5人,男女比較相當,平均確診年齡約10歲,推估每年約新增200多名患者。

及早治療免關節變形

高羽璇主任說明,此病有多種類型,其中以少關節型最常見,患者全身1至4個以下的大關節處,包括膝蓋、腳踝、手踝、手腕等部位,發生痠痛、疼痛及腫脹等症狀;若為多關節型,連手指、腳趾、肩關節等小關節都有發炎情形;全身型則會合併發燒、皮疹、肝脾腫大等,未及早治療恐造成關節變形,甚至增加罹癌風險。

藥物治療輔以復健 有效控制關節發炎

高羽璇主任強調,幼年性特異性關節炎以藥物治療為主,包括類固醇消炎藥、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免疫製劑及生物製劑,同時輔以復健治療,可有效控制關節發炎,她也提醒患者應定期回診追蹤。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238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3)日宣布新增744例本土病例,189例境外移入,包含95例落地採檢。而744例本土病例不僅創下今(2022)年1月1日至今的最高峰,甚至超越2021年5月底時首度「校正回歸」而出現的721例單日紀錄。 本土病例中包含368例為無症狀感染。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種植檳榔的80歲徐爺爺,某日在低溫的凌晨巡視農園時,突然發現右手抓握力下降,且右下肢無力,本以為是農忙太累導致,但休息4天仍不見改善,家屬立刻將徐爺爺送至急診,經診斷右肢無力現象,是因心血管慢性疾病造成的輕微腦中風,立即住院治療並進行急性後期照顧,徐爺爺恢復情形良好,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婦科疾病無論是良性惡性,常常困擾許多婦女生活。如果疾病的發展需要手術處理,患者最關心的事情不外乎就是傷口痛不痛?恢復期要多久?開刀的精準度和精細度如何?科技總是無時無刻在進步,婦科手術的發展,從最早期的傳統剖腹術式、到腹腔鏡手術,再到近20年開始使用達文西機械手臂系統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COVID-19全球疫情持續進入第三年,各國防疫作為不斷調整。台灣從初期沒有疫苗或藥物,以清零為目標,採取積極阻絕策略,到近期調整為以減災為目標,努力降低重症與死亡,學會持續全力支持政府防疫,也呼籲大家攜手共渡難關。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以及台灣兒童感染症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