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你吃的藥會引發失智風險? 藥師點名過敏、感冒、腸胃藥等要小心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失智不是只有忘記,而是全面退化!隨著人口老化,失智症已經是全民必須正視的問題,但一般人不知道的是,長期吃哪些藥有可能會提高失智風險?高雄長庚醫院藥劑部藥師吳承誌提醒,陸續有研究發現,抗膽鹼藥物有提高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

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而是一種疾病。專家強調,症狀不單只有記憶力衰退,還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思考認知等各方面功能退化。

吳承誌表示,早期失智症狀輕微,與正常老化的差別不大,多半等到中期症狀明顯才被發現,同住者需要用心觀察,才能及早發現、接受治療。且陸續有研究發現,抗膽鹼藥物有提高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也是不能不留心注意的一個重點。

抗膽鹼藥物會阻斷一種名為乙醯膽鹼的神經傳導物質,抑制副交感神經,作用於全身,吳承誌指出,常見於過敏藥、感冒藥、腸胃道用藥、以及治療憂鬱、膀胱過動症、巴金森症、與癲癇等用藥。

吳承誌說,根據一項約有28萬人參與的病例對照研究發現,抗膽鹼藥物活性越強,80歲前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越高,尤其是部份的抗憂鬱劑、膀胱抗毒蕈鹼用藥、抗巴金森症用藥和抗癲癇藥,研究結論更提醒,中、老年病人若使用上述藥物,建議考量用藥的效益與發生失智的風險,如果有其他治療選項,應考慮使用別種用藥或者非藥物方式替代。

不過,藥害救濟基金會強調,這不代表該類藥物都不可以使用,特別提醒民眾若貿然停藥會加重病情,特別是抗憂鬱或抗癲癇等藥,切勿擅自停藥,如有相關疑慮,應回診與醫師討論。

吳承誌表示,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退化型失智症,被認為與大腦出現不正常的斑塊(ß類澱粉蛋白大量堆積),以及神經纖維糾結有關,造成神經原與相關連結喪失功能。現行藥物以症狀治療為主,但沒有辦法治癒受損退化的大腦。

吳承誌說,這些藥物主要是膽鹼酶抑制劑與NMDA拮抗劑,可以改善神經傳導物質傳遞,延緩疾病進程,前者適用於輕至中度病人,可能副作用包括噁心、腹瀉、頭痛、嘔吐等;後者則用於中至重度病人,可能副作用有眩暈、躁動、尿失禁、失眠、腹瀉等。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單日15死仍高峰 40歲外籍看護熬到解隔離卻遇防疫旅館大火喪命

【有影】環南疫情炸開後… 712微解封沒了?陳時中態度丕變「時機似乎不對」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撰文‧今周刊編輯團隊 6月27日周日傍晚,對台灣防疫來說是至關重大時刻。繼高端疫苗後,另一支國產疫苗——聯亞生技舉行COVID-19疫苗(UB-612)二期臨床試驗期中分析報告記者會,攸關台灣政府預採購500萬劑新冠疫苗的結果。 記者會上,戴著口罩的聯亞藥業副總兼發言人范瀛云...

閱讀詳情 »

文 / 陳偉周 過去1個月以來,台灣面臨疫情高峰,奪走了600多條寶貴生命。 近期疫情趨緩,呼籲指揮中心料敵從嚴,不得開放機組員於居檢期間可派飛出勤,以降低染疫風險。 7月1日,國籍航空機組員檢疫新制上路,尚未接種第1劑疫苗及接種第1劑未滿兩周的機組員,長程航班(入境旅遊疫情第3級地區)返台後,居家...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王聿瀠 李文成 李新琳 韓羽婕 羅偉哲 程子奕/台北報導 這一波本土疫情持續在低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0)日公布國內新增55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例死亡。在歷經一個多月的疫情快速爆發之後,這幾天的確診個案以及死亡人數已經持續在低點...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屏東縣出現國內首見的印度Delta變異株群聚感染事件,又有接觸者「陰轉陽」證實也染上Delta變異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30)日下午證實案14905也感染Delta變異株,該案是與先前確診的司機案14298共餐的3人之一,雖然一採為陰性,但最新出現...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