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你是腦中風高危險群嗎? 頸動脈超音波揪風險

你是腦中風高危險群嗎? 頸動脈超音波揪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70多歲何先生,除了有高血壓長期藥物控制中,體能狀況都還不錯。一次例行性身體檢查,透過頸動脈超音波發現,其頸動脈有輕度硬化現象;隔一年再追蹤,發現何先生頸動脈血管面積狹窄已超過50%,顯示有中風危險,但何先生卻沒有不舒服的感覺,於是開始接受藥物治療,減少中風的危機。

動脈硬化早期無徵狀 五年中風機率18%

腦中風是國人死因的第三位,其中缺血性阻塞占七成以上。台北慈濟醫院神經科林信光醫師表示,男性超過50歲、女性停經後,有腦中風、動脈硬化或狹窄病史,有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三高的民眾,都是中風高危險群。

而動脈硬化早期完全沒有症狀,臨床統計,頸動脈狹窄程度在50%以上,每年中風的機率約為1%到1.6%,到第五年中風的機率可達13%到18%,不可不慎。

心血管硬化指標 頸動脈超音波早揪出

頸動脈超音波具有對人體無害、準確性高等優點,很適合做為腦中風高危險群的第一線檢查工具。林信光醫師說明,頸動脈超音波是運用超音波反射原理,檢查血管壁表面及內部是否有粥狀硬化狀況,同時測量血流,可以看出頸部大動脈硬化或狹窄的狀況,以及血管壁厚薄、血流速等診斷資料。

頸動脈狹窄3程度 60%以上應施行支架手術

依頸動脈狹窄程度,臨床上有不同處理方式。林信光醫師指出,狹窄程度在30%以下,屬輕度狹窄,如有三高狀況,會加速動脈硬化速度,所以最好有效控制並定期超音波追蹤;狹窄程度超過50%,要給予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類藥物,以減緩動脈硬化進行的速度;而60%以上的狹窄,血流會有明顯變化,就要考慮放置支架,將血管撐開,降低腦中風的危機。

腦中風傷害大 出現這些症狀莫輕忽

林信光醫師提醒,腦中風對人體的傷害很大,若發生身體半邊無力,但幾分鐘或幾小時後又好起來,或是出現短暫單側視力喪失、講話困難等,屬於暫時性腦缺血現象,都不可輕忽,需儘速找專業醫師診斷治療。若沒有症狀,但已經50歲以上,同時有三高症狀,建議定期做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提早預防,避免中風上身。

【延伸閱讀】炎熱潮濕引黴菌! 清潔做好少困擾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287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今年37歲的俊廷在國中時,腳突然腫起來,當時醫師認為是痛風,醫師還很困惑「怎麼國中就痛風」,吃藥5至7天後就消退了;但這只是第一次發作,之後身體各處經常發生水腫,直到某次喉嚨腫脹,急診後發現呼吸道窄至僅有10%,更得知生母也因類似狀況過世,最後醫師確診是「遺傳性血管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台灣約有三十多萬名患者深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面臨極大的身心挑戰,但要得到適當治療卻不容易。根據2021年健保統計資料推估,僅約2%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友獲得健保給付更有效的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丁淑敏秘書長表示,關鍵在於申請條件嚴苛,多數病友難以配合...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50歲王小姐因腹痛6個月,而且一直有解便不順的困擾,經超音波檢查後發現是卵巢長了4公分的巧克力囊腫,於是接受了腹腔鏡患側卵巢輸卵管切除,但病理報告發現已是卵巢癌,轉診到臺中榮總婦產科呂建興主任門診並確診為卵巢癌,因此病人接受了子宮、卵巢、輸卵管、網膜、淋巴腺摘除手術,且...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降低內臟脂肪,跟治療或預防糖尿病,其實根本就是同一件事!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在FB粉絲專頁表示,以往認為糖尿病是由於長期高血糖造成胰島細胞的損傷,但在2020發表的一篇文獻指出:「脂肪對胰臟是有毒性的,逆轉糖尿病的關鍵就在於減少肝臟和胰腺內的脂肪。」 「胰...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