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你有代謝症候群嗎? 小心糖尿病悄悄來襲

你有代謝症候群嗎? 小心糖尿病悄悄來襲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吃多動少 小心代謝症候群上身

代謝症候群是一群危險因子的集合,包括中央型肥胖、血壓高、空腹血糖高、高密度膽固醇低、空腹三酸甘油酯高,其中只要達3項以上即為代謝症候群。醫師指出,代謝症候群主要是因為不良的生活型態或遺傳所導致,並容易衍生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甚至是糖尿病等併發症,不得不慎!

代謝症候群血糖高 恐引發糖尿病

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黃碧玉表示,代謝症候群5項指標內的血糖高並不如糖尿病高,但可能算是糖尿病前期,因為糖尿病的飯前血糖達126以上,或是飯後血糖、隨機血糖是200以上才是糖尿病,已經有代謝症候群的人必須要非常小心血糖,平常要注意飲食控制跟運動,以避免將來真的惡化成為糖尿病。由於糖尿病罹患初期並無明顯症狀,若有糖尿病相關家族病史,或是有體重過重、高血壓、高血脂等狀況者,就必須特別注意自我血糖檢測,等到出現典型三多症狀「吃多、喝多、尿多」時,通常血糖早已失控多時,甚至可能延誤病情治療。

掌握糖尿病 飯前飯後勤量測血糖

糖尿病分第一型、第二型、妊娠型跟其他型。黃醫師表示,第一型糖尿病患量測血糖的次數越頻繁越好,健保署提供的血糖試紙片是一天4片,所以至少測4次。飯前要測一次,飯後從吃飯開始算的2小時要測一次,一天能測3餐再加睡前一次是最好。第二型糖尿病人要測幾次就沒有像第一型糖尿病人規定的這麼嚴格。但是,無論是哪一型的糖尿病患,一定要做好飲食控制;至於運動則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血糖控制效果更好,建議每天運動20到30分鐘,糖尿病患也能跟正常人一樣活出健康人生。

挑選血糖儀有秘訣 精確度最重要

隨著醫學水準進步,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普及,糖尿病患可能三個月才會至醫療院所回診一次,但糖尿病患者需要密集監控血糖狀況,黃碧玉醫師建議,糖尿病患在家中準備一台血糖機,至於選購血糖機,第一、要注意是不是有ISO認證,第二、則是精準度是否準確,第三、採血量是不是少一點,第四、記憶體是不是很多,第五、要有30天以上的平均血糖值,而這個平均血糖值很精準的話,可以跟糖化血色素做一個匹配。配合配對式檢驗,紀錄血糖變化,由醫師及營養師建議搭配飲食及藥物的調整來控制病情,透過飲食的調整和固定的運動習慣,才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952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一名40多歲男子,工作壓力大,過去4年天天酗酒,想要借酒澆愁,沒想到最後失眠,甚至還罹患憂慮症。醫師表示,每天喝超過3罐350cc的啤酒,容易慢性酒精依賴,不只危害肝臟、胰臟、腸胃,精神疾病也容易上身。 戒酒門診重拾健康 收治個案的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陳益乾指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報導) 疾病管制署公布南投縣出現該縣今年首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個案為62歲男性退休人員,日前出現發燒、腹瀉、噁心及食慾不振等症狀,2日後至醫院就醫並收治住院,後因意識不清轉院治療,並由醫院採檢通報,經疾管署實驗室檢驗後,確認感染日本腦炎。 同住家人無症狀 疾管署表示,經衛生單...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報導)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日前公布茲卡病毒最新疫情概況報告指出,中美洲暨加勒比海地區安奎拉(英國海外領地)出現蟲媒傳播本土疫情;疾病管制署隨即提升安奎拉茲卡病毒旅遊疫情建議至第二級警示(Alert)。建議懷孕婦女暫緩前往,一般旅客則應避免蚊蟲叮咬,離開流行地區後2個月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報導) 在這個「看臉的年代」,外觀幾乎是判斷他人的直接標準,而這個完全不公平行為,卻讓不少人投向整形手術懷抱,盼能藉此找回自信、青春永駐;但美國研究卻發現,其實整形帶來的改變,與內在自尊根本毫無關連,反而還會使人越整越悲觀! 整形後 無法使患者打從心底快樂 「擁有漂亮帥氣的外...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