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偏鄉就醫路迢迢 7成癌友想放棄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偏鄉就醫路迢迢 7成癌友想放棄治療

對大多數人來說,生病了,走幾步路或搭車幾十分鐘,到離家近的診所或醫院看醫生就好,對於偏鄉長輩而言,卻是一段遙遠路途。住宜蘭縣大同鄉的葉爺爺為治療食道癌,每天回診放療、每兩周住院化療,得獨自搭乘一天僅兩班的客運,沿途都是山路經常沒有位置坐,單程必須站近2小時才能抵達醫院,倘若下大雨又得擔心落石、坍方,長期就醫翻山越嶺、舟車勞頓,讓樂觀的爺爺也不免心力交瘁,「不曉得治療有沒有用?什麼時候結束?有時好累都想說不要去了。」 

強忍病痛搭公車翻山越嶺 車資也是心頭痛
為實地了解偏鄉地區長輩的辛苦,公益大使林予晞從市區開車一個多小時到葉爺爺家,親自接送他到醫院,開在唯一一條下山的路,聽著葉爺爺吐露無奈,讓她深刻體會到,「台灣不大,但很多地方很遠,離醫院很遠,尤其是罹癌的長輩們,距離常讓他們不得不放棄回診、追蹤及治療。生病不僅要面對病魔,還要面對經濟上的困境,更要忍受長途的舟車勞頓,車資更是他們的心頭痛,這些因素都會讓他們放棄治療。」

根據2018年醫療統計年報,所有疾病中,癌症病人平均門診次數最高,尤其對於正在接受化療或放療的癌友,需每周甚至每天往返醫院就診,密集治療對身體負荷已是一大考驗。癌症是需要高頻率穩定回診治療的疾病,葉爺爺的困境,幾乎是偏鄉地區銀髮癌友的真實生活,他們就醫的一哩路,比你我想的還要遙遠,穩定接受治療成了一種奢求。

響應小額捐款 助弱勢長輩穩定完成療程
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癌友就醫交通困境調查」結果顯示,銀髮癌友比例高、就醫往返時間成本高、獨自就醫比例高,是偏鄉地區常見的「三高」現象;台灣醫療水準高,癌症若在確診3個月及時治療,1年內死亡率為18%,未接受正規治療,1年內死亡率將成長3倍達55%,如能持續治療,可以穩定控制病情甚至治癒,但有近7成病友卻表示有中斷治療的想法,最大原因就在於交通不便。 

對銀髮癌友而言,若沒有更方便的就醫方式,不僅中斷治療機率提高,對癒後也有不利的影響。富邦人壽2017年起攜手台灣癌症基金會推出「銀髮偏鄉 就醫無礙」交通補助專案,針對居住大南部、宜花東等偏鄉地區60歲以上弱勢癌友,住家距離醫療院所10公里以上,且每月至少回診一次,給予每人8000元回診治療交通補助,幫助他們穩定完成療程,邁向康復之路。

全台每年新增10萬名以上癌症患者,其中60歲以上佔近6成,尤其南部與東部地區每年約新增4000多名銀髮癌友,為了不讓就醫交通困境,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邀請大眾支持響應小額捐款,用愛心讓他們的康復「醫」哩路不再遙遠。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西非伊波拉病毒疫情尚無緩和跡象,有鑑於台灣在西非大國奈及利亞仍設有代表處及駐外人員,並有 80 多名台商與僑胞,疾病管制署決定派出兩位防疫醫師前往奈國,協助駐館人員認識與防範伊波拉病毒,同時還會攜帶防疫物資。 兩位防疫醫師將協助奈國僑民台商防疫 疾管署長郭旭崧指派具感染科專長的首席防疫醫師羅一鈞,...

閱讀詳情 »

疾管署公布本(2014)年第18例麻疹確定病例,該名個案為本國籍2歲男童,原應於去年8月完成MMR疫苗接種,但未完成接種即於去年10月4日隨母親至印尼探親,今年8月14日返台。個案在印尼期間於8月11日起陸續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及全身紅疹等症狀,於8月14日抵臺時經機場發燒篩檢站攔檢,隨即由父母...

閱讀詳情 »

德國體育醫學龍頭艾倫斯特博士發現,所有運動選手中,唯獨馬拉松選手沒有罹患癌癥的病例。因此艾倫斯特博士為了找出不得癌癥的原因,不斷地研究,結果發現了一項驚人的事實。艾倫斯特博士採集了每天跑步30公裏以上的馬拉松選手的“汗水”,分析其汗水的成份,結果發現汗水中含有鎘、鉛、銅、鎳...

閱讀詳情 »

    女性月經中出現血塊很常見,正常經血血塊的大小不定,混有子宮內膜碎片和粘液,偶見凝血塊。月經血中帶血塊這和出血量以及出血速度有關,所以,如果出現了血塊,不要自行用藥,首先應分清經血中出血的原因,下面介紹經血有血塊的原因。 經血中出現血塊是月經不調嗎? 月經又稱作月經周期,...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