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什麼是骨質疏鬆指數?症狀特徵與發生原因?骨質疏鬆該吃什麼食物

什麼是骨質疏鬆指數?症狀特徵與發生原因?骨質疏鬆該吃什麼食物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許育禎營養師

骨質疏鬆症是骨密度降低,導致骨質脆弱 育禎營養師說到骨質疏鬆症就是骨骼內空洞太多,骨骼密度降低,骨骼所含礦物質量減少導致骨質脆弱,一經跌倒或碰撞就容易骨折的一種疾病。骨質疏鬆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而且骨質疏鬆本身並不會有任何症狀,因此很難發現,往往是發生骨折後才出現痛感或其他現象。

造成骨質疏鬆的成因,與飲食習慣、生活習慣、運動、經期、遺傳、藥物等都有關係 1、飲食習慣不佳:例如:大量的喝咖啡、濃茶、酗酒、抽菸、不喝牛奶、優酪乳等高鈣的食物、維生素D攝取不足。

2、不良的生活習慣:熬夜、陽光曝曬不足,也是造成鈣質流失、無法吸收的因素。

3、缺乏運動:研究顯示,活動量少、缺乏運動者會造成骨質流失的速度較快。

4、停經:女性一旦停經後,女性荷爾蒙-雌激素會大量減少,雌激素的減少也會加速鈣質的流失。

5、遺傳:家族內若有長輩有骨質疏鬆傾向的家族(如祖母、母親有駝背)的女性應該早在年輕時,就要多注意預防的措施。

6、服用類固醇者:長期服用類固醇者,很容易流失骨鈣。如:氣喘、關節炎等病人,因為長期接受類固醇的治療,患者較容易得到骨質疏鬆症。

育禎營養師用食物比喻骨骼狀態:健康骨骼像饅頭、骨質流失未達骨鬆像法國麵包、骨鬆像油條 1、健康骨骼:像撥開的饅頭,扎實、孔洞少且細小。

2、骨質流失但未達骨質疏鬆:像法國麵包,骨骼的孔洞逐漸變大。

3、骨質疏鬆:像油條,骨骼孔洞相當大,且易碎。

脊椎骨、髖骨、腕部3部位最容易骨折 1、脊椎骨:脊椎骨發生骨折後會慢慢塌陷、出現背部彎曲(駝背)、身高縮水、背痛等現象。

2、髖骨:髖骨是連接上、下半身最大的關節,一旦骨質疏鬆就容易造成疼痛、行走困難,如果跌倒更容易造成骨折現象,而且致死率非常高(源自於臥床後的感染、褥瘡、身體機能快速下降等因素)。

3、腕部:跌倒時第一反應是使用手腕去支撐,因此腕部骨頭也是骨折常見的區域。

如何存骨本?注意飲食鈣質攝取、改變生活型態做起 1、飲食注意事項: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學會建議每日應攝取「1200mg鈣質+800IU維生素D」以預防骨質疏鬆,但國人僅僅只攝取到「500mg鈣質+300IU維生素D」明顯不足!

A、年輕時就該注重保養,可多食用牛奶、優格、優酪乳、小魚乾、柑橘類水果、豆腐、黑芝麻、深綠色蔬菜等食物補充鈣質。

B、維生素D有助於鈣吸收,可由曝曬陽光、多吃蘑菇、香菇、黑木耳、牛奶、雞蛋、燕麥、魚類、牛肉來補充。

C、維生素C也可協助鈣質吸收,補鈣的同時也要連同維生素C一起補。像是芝麻牛奶配橘子、燕麥奶配芭樂等都是很好的方式!

D、盡量少食含咖啡因食品:例如:咖啡、濃茶、可樂。

2、改變生活型態

A、少熬夜,多運動:每天盡量保持在晚間11點前就寢、規律運動,以減少鈣質流失的速度。

B、戒菸、少喝酒。

C、多曬太陽。

什麼是骨質疏鬆指數?症狀特徵與發生原因?骨質疏鬆該吃什麼食物 骨質隨著年齡流失,要怎麼挑選保健骨質的成分..https://bit.ly/33fgm25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查看原始文章>>

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相關推薦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腎臟科醫師陳燕蘭。(圖/由好醫師網提供) 優傳媒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患有慢性腎臟病病史的77歲婦女因語無倫次、反應遲慢、認知功能障礙、右側肢體無力而被送進急診室,一度被懷疑是腦中風。從抽血的多項數值中逮到「元凶」,竟是血中鈣離子濃度過低,罹患「嚴重低血鈣症」。澄清醫院中港院...

閱讀詳情 »

前列腺癌的病程較為緩慢而容易被輕忽,現有去勢抗性前列腺癌的新方向帶給病患新希望。(圖/好醫師網提供) 優傳媒採訪中心/台北報導以往前列腺癌的治療方式多採用荷爾蒙療法或去勢療法。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癌細胞常會轉變成「去勢抗性前列腺癌(CRPC)而再度復發,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技術與藥物研...

閱讀詳情 »

卵巢癌是「婦科癌症中最可怕的隱形殺手」。(圖/好醫師網提供) 優傳媒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卵巢易被是婦女生殖系統中最重要的器官,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卵巢癌在台灣地區每年約有1500多名新病例發生。台中榮總婦科主任呂建興醫師表示,卵巢位在骨盆腔深處,有病時不易早期發現,等到發現時往往是很晚期,...

閱讀詳情 »

白雁/氣學管理專家 24節氣來到秋天的尾聲-霜降,是從秋到冬的過渡期。現代人長期忙碌、壓力超標,五臟六腑早已過度耗損,霜降節氣一到,面臨氣場的轉折,容易被秋燥影響,津液無法滋養身體,人體機能不調,加上秋氣通於肺,肺主悲傷,特別容易憂鬱、煩躁。 醫學證明,76%的疾病都是由情緒而來。從中醫角度來講,...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