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偏鄉行善人間無涯 花蓮慈濟醫院成立35周年

偏鄉行善人間無涯 花蓮慈濟醫院成立35周年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花蓮慈院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七日啟業至今,不僅守護東臺灣鄉親健康,在病人安全、醫療專業、教學、研究上精進成為東部唯一的醫學中心,也積極向海外拓展,幫助有醫療需要的難症、重症病人。今年逢新冠肺炎疫情嚴峻,院慶三十五周年大會也改成網路線上直播。今年的主題是「35同行 行善人間 大哉教育 醫愛無涯」,有超過七千位民眾一起見證這個充滿祝福與感恩的日子。

染新冠肺炎備受照顧 病患感恩於心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花蓮慈院收治了十六位確診病人,最後一位確診病患也在八月初康復出院,大會紀錄片特別分享在六月底出院的「安全帽阿姨」林女士,醫療團隊持續關心,透過視訊與林女士連線。歷經二次拔管才脫離呼吸器的林女士回憶起護理長削蘋果給她吃的情景,她說:「我好懷念那蘋果的味道,那剎那間,我心裡暖起來;我覺得這就是家人在照顧家人的感覺,我覺得那塊蘋果特別甜,那種感受有點想流淚!」

心蓮病房圓癌末夢 以病人為中心

而今年也是花蓮慈院安寧病房-心蓮病房成立二十五周年。疫情期間,心蓮團隊帶著五十九歲罹患下唇癌末期的吳先生圓一個回家的夢,陪伴他回家裡看一看。緩和醫療中心主任王英偉表示,「圓夢」是心蓮病房團隊常常在做的事情,對他們來說「以病人為中心」已深烙在團隊所有人的心裡,有句話叫「不擇手段」,對團隊來說不擇手段以各種方式完成病人的需要,這是心蓮團隊的使命必達。

偏山就近醫療 提升治療品質

三十五年來,除了醫師醫治病人,護理師照護病人,甚至二十四小時陪伴病患,是醫療團隊重要的成員,以全人護理照護病人,將他們疼到心裡。護理部鍾惠君主任表示,不僅許多鄉親不用盤山過嶺到外地求醫,包含醫師、影像處理、藥師、麻醉、復健等,還有護理團隊,更是精進專業與人文,陪在病人身邊,也見證醫療持續進步,讓不少海外病人慕名而來,跨團隊合作擬訂治療計畫,只希望讓病人盡快恢復回到原先生活。

【延伸閱讀】

變種病毒來襲,疫苗擋得住嗎?

心臟零件出狀況!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免開心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06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軍瑋報導)原來是酒糟性皮膚炎 以為是敏感肌膚,但就算擦低敏產品也沒效嗎?當心您可能患了酒糟性皮膚炎!酒糟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性的皮膚病變,主要為血管擴張所引起,所以一開始會有臉部泛紅的症狀,而血管若是擴張太久,血管中的組織液便會滲出,進一步刺激該處皮膚長出如青春痘的丘疹和膿皰,...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 有很多出生不久的小嬰兒,經常會哭鬧不休,檢查尿布沒有濕,而且才剛餵了奶,也不是沒吃飽,新手媽咪往往會因此而手足無措;媽媽帶著寶寶就醫後,被醫師告知是因為腸絞痛。原來寶寶喝了奶之後,也會因為乳糖不耐而使得腸子脹氣,以致出現腸絞痛! 腸絞痛比例約佔10-30% 台安醫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害伯檢查延誤治療黃金期 現年八十歲的王伯伯,八年前經歷一場突發性的重大心臟手術,痊癒後原以為可在家含飴弄孫,享受退休生活,沒料到兩年前因血便就醫,隨即確診為大腸直腸癌第三期。王伯伯回憶:「其實更早以前醫師就叫我做大腸癌篩檢,但是我不聽…。」懼怕此類侵入式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早餐三明治,中餐排骨便當配珍珠奶茶,晚餐吃炒飯、乾麵。根據國健署統計,國人每星期早午餐外食5天以上者,超過5成以上。外食美味又方便,現代人很少自己煮,飲食及營養都不均衡,長期下來容易慢性疲勞,使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醫師強調,外食族最容易少蔬果,建議每天吃足4至5碟蔬菜...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