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做好事為了消業障? 研究證實:幫助他人有益身心健康

做好事為了消業障? 研究證實:幫助他人有益身心健康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在西方國家,這感恩節就像過年一般,會返家與親人團聚,準備豐盛大餐慶祝,起初是為了感謝上天賜與的好收成,後來演變為與親友相聚,一同分享感恩帶來的歡樂。實際上,學會感恩或幫助他人帶來的好處不少,根據2020年9月發表於《美國心理學會》的研究指出,善待及幫助他人有益於身心健康。


研究證實:利社會行為 更能感到幸福


該研究由香港大學學者進行,將201項獨立研究進行整合分析,累積共19萬多參與者的數據。結果證實,利社會行為(利他主義、合作、信任及同情心)是和諧及運轉良好的社會必備的元素,有利於身心健康。仁慈與具生活意義幸福感之間的連結,比享樂幸福感間來的強,生活意義幸福感指的是自我實現、發揮潛能及在生活中找到意義。較年輕施予者在整體幸福感、生活意義幸福感及心理功能上,水平較高;而年長者則在身體健康的水平上較高。此外,女性比男性在利社會行為及多種幸福感間呈現更強的關聯。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說明,當一個人願意從事自願服務,無論長久或間斷性地執行,確實會帶來正向的感受,覺得有能力可以照顧關懷他人,自我滿意度會提高。感恩這件事,在回顧檢核中,重新整理受到恩惠的大小事件,他人的善意支持,會撫慰到過去陷入困境中的負面情緒,讓正向能量逐漸釋放出來。她說一般人認為幸福感或喜悅會建築於一些世俗標準上,像功成名就、幸福美滿的家庭、好的物質生活等,但國外學者追蹤發現,幸福感並沒有隨富裕而提升,反而略為下降。胡延薇建議,要維持幸福感,也可以從核心的人際關係著手,增加與家人或伴侶間的凝聚力或親密度,讓愛與歸屬的需求獲得滿足,同時做利他社會的行為,達到自我實現的層次。


隨機善舉幸福感更強 可從日行一善做起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有提到隨機的善舉(如幫助年長的鄰居拿東西)比正式的利社會行為(如固定在慈善機構擔任志工)在整體幸福感上有更強的連結,所以可以從日行一善的概念開始,而善舉也是需要練習的,可從任何時間做1件小事情著手,像是一早醒來、中午甚至傍晚或下班前,找個時間點去做1件事,例如:幫同事倒杯水、說好話、多分擔部分緊急的工作、給個微笑問候或進行捐款等等,在善舉動作前,自然會去觀察,關注周圍的環境及人,比起擔任單位的志工,較無須考慮有時間限制或特殊要求。不妨將善行記錄下來,一段時間後會發現,原來自己做了不少利他的事,不但感到踏實,也會增強助人行為的動機。


葉雅馨說,善行也可以有計劃性地執行,以捐款為例,上網搜尋一些弱勢團體、健康促進單位,了解他們執行的內容,若認同便支持捐款,甚至擔任他們的短期志工。在這搜尋的過程中,除了看到他人需求,貢獻自己,也提升了自我的幸福感。


更多NOW健康報導
▸肝臟問題有跡可循 皮膚發癢、泛黃、指甲變化都是警訊
▸【影】「糖」與「醣」怎麼分? 影響血糖起伏變化最大的是它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學會控「醣」、穩住血「糖」 控制糖尿病其實沒有這麼難!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沒想到中斷B型肝炎治療,竟帶來如此嚴重的後果!一名年約六十五歲的長輩,患有B型肝炎,治療初期一直都規律服藥,疾病控制十分穩定,由於B肝幾乎無任何症狀,導致他逐漸放下戒心,忽略了B肝持續治療的重要性,而擅自中止治療,也不再回診。在B肝病毒的肆虐下,約五年後這位長輩不僅肝硬...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林舒/新北報導】1名3歲的張小妹,每到季節交替就出現過敏性鼻炎,早上一起床就鼻子癢、哈啾,鼻水流不停,一感冒就會發出咻咻聲,讓媽媽好心疼!根據統計,台灣每3個人就有1人是過敏體質,很多孩子換季時,揉眼睛、鼻水直流,有人甚至半夜咳到不能睡。尤其台灣季節變換時,日夜溫差變化特別大,很容易誘...

閱讀詳情 »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許多家長一旦發現家中寶貝有發燒狀況,即使是在大半夜,也會心急如焚帶著小朋友衝向醫院。父母最常詢問的就是:「醫師,是不是因為天氣太冷,我的小孩才會著涼感冒?」,到底天氣冷與著涼這兩者,是否為引發/加劇感冒發燒的重要因素? 氣溫低會比較容易感冒發燒? 吳其穎醫師...

閱讀詳情 »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青少女發現自己有轉變最明顯的是身高、體重與第二性徵的發育。這些改變都受中樞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的嚴密控制及調節。就女孩而言,其成長驟增期一般始於9~11歲間,尖峰期平均是12歲,接著成長速率便緩慢下來,在15~18歲時完全停止。 平均9歲半時乳房開始發育 左...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