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健康檢查真的有意義嗎?日本醫界「大砲醫師」的真心話!

健康檢查真的有意義嗎?

直到一九五○年代為止,現代醫學基本上都是採取「對症療法」。病患頭痛就給止痛藥抑制疼痛,腹痛就給止瀉藥或通便劑,針對症狀,予以緩和症狀的處置,是為「對症療法」。

走過對症療法的時代,一九六○年代以後,醫學發展的風向開始轉變,「預防醫學」逐漸抬頭。

什麼是「預防醫學」?一言以蔽之,就是「長生的醫學」。例如,事先做好預防,避免民眾罹患心肌梗塞或腦梗塞;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癌症」,盡快動手術,以便控制病情不惡化,這些都是預防醫學的工作。事實上,治療高血壓、高膽固醇也屬於預防醫學的一環。即便高血壓、高膽固醇尚未引發不適症狀,卻有罹患腦中風的危險,所以仍然要給予藥物控制。但是在日本,預防疾病的用藥是不能請領保險給付的,所以才給了「高血壓症」、「高膽固醇症」的病名,方便開給處方藥物。

健康檢查真的有意義嗎?日本醫界「大砲醫師」的真心話!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

圖說:日醫:誤信「預防」一詞的美好,而對「預防醫學」心存幻想,實在不可取。

 

乍聽之下,「防範疾病於未然」似乎是件好事,然而為了防範疾病,醫界採取鼓勵民眾接受集體健檢與癌症篩檢等身體健康檢查。

關於接受健康檢查的弊病,如同第一章的說明,癌症篩檢除了增加更多罹癌病患以外,可說毫無意義。在發現「假性癌」之後,病患接受手術切除或化學治療,會破壞原本平靜安穩的生活,百害而無一利;萬一發現的是快速惡化的「真性癌」,其實早在發現之前,病情就已經發展到無可挽回的地步;若是進展緩慢的癌症,那麼等到出現症狀才動手治療也不遲。

再說,透過健檢發現數值異常,也未必可以達到預期中疾病防治的功效。

即便動用醫療手段,將數值控制在「健康」的標準範圍之內,卻有不少人開始出現不適症狀,生活毫無品質可言。

《勞動安全衛生法》中對業主和其雇員,明訂有接受健康檢查的義務。雖然部分歐美先進國家對乳癌、子宮頸癌的篩檢率高,但是像日本如此嚴格強制健檢的國家,在全世界實屬罕見,因此出現對集體健檢政策公開表示無法苟同的醫師。任職於東京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放射科的中川恵一副教授就主張「不做非必要健檢」的立場。

如果問我,現在的醫學到底有幾分真實性?我認為把大家普遍信以為真的醫學常識都當成胡說八道也不為過。從這個角度看,誤信「預防」一詞的美好,而對「預防醫學」心存幻想,實在不可取。

我主張對醫學常識應該抱持懷疑態度,是有充分理由的。

 


健康檢查真的有意義嗎?日本醫界「大砲醫師」的真心話!

本文節錄:【良醫才敢揭發的醫療真相:拒絕無效檢查,遏止過度醫療,拿回病主權的66個良心建議】一書/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和田秀樹

一九六〇年生於大阪府。東京大學醫學系畢業,精神科醫師。國際醫療福祉大學研究所教授、川崎幸醫院精神科顧問、和田秀樹身心診所院長。同時也是升學考試顧問、評論家與電影導演,活躍於日本的醫療、教育和文化各界。

著作以精神健康等醫療相關為主,《不讓情緒左右人生的用腦術:日本精神科醫師教你60種練習,鍛鍊大腦額葉,停止抱怨焦躁,遠離憂傷煩悶》、《學會自戀,找回被愛的自己:放下「不允許依賴」的觀念,讓自己和他人都快樂的心理學》、《思秋期:逆齡抗老不生病,迎接幸福晚年的60個身心保養術》(以上皆為時報出版)等多部作品。

譯者簡介

胡慧文


台灣台南人。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曾任日商公司口譯秘書、電視台日劇翻譯、雜誌社駐日本專欄特稿撰寫、出版社主編與企劃編輯。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

相關推薦

本土COVID-19疫情延燒,台灣採購1000萬劑牛津AZ疫苗,但至今除了3月3日供貨的一批11.7萬劑,此後就沒有任何自購的AZ疫苗運抵台灣。今傳出,華航將自泰國曼谷運載新一批疫苗回台,數量可能是58萬至62萬劑。對此,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未鬆口,僅表示「疫苗進來就會跟大家報告,應該也很近了」...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5)日公布國內新增31例COVID-19確診病例,分別為28例本土個案及3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個案分佈以台北市15例最多,其次為新北市5例。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8例本土病例(其中13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為9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

閱讀詳情 »

本土疫苗短缺,有媒體報導指稱疾病管制署造冊人數,超過編制內人數。對此,指揮中心回應說,為維持防疫體系運作,相關防疫人員與醫護人員均列為COVID-19公費疫苗接種的優先施打對象,包含第一類「維持醫療量能–醫事人員」及第二類「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其中第二類對象為「維持防疫體系運作之中...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