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健康飲食與維持血管內皮功能性及降低心血管疾病有關

健康飲食與維持血管內皮功能性及降低心血管疾病有關

 
 
血管攜帶著血液循環全身,運送了養分、廢棄物、血球、激素….等,它的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了我們全身的健康,像是動脈硬化或冠心病等。人體內的血管看似薄薄的,但其實是由一層到數層的細胞疊在一起所形成,並且各有各的功能,例如:支撐、彈性、收縮、分泌….等等,而這些構造這會因為血管種類的不同而異,像是微血管就只剩下內膜與一層薄薄的外層。然而不管是哪一種血管,最裡面的那一層一定是內皮,它是由一個一個內皮細胞(Endothelium)連結而成
 
 
這是血管壁的構造,注意看看內皮的位置喔!

健康飲食與維持血管內皮功能性及降低心血管疾病有關

 
 
【補充知識】內皮的功能有哪些呢?
 
  • 天然屏障(篩選血管內外物質的交換)
  • 血液凝集
  • 免疫反應
  • 血管新生
  • 血管的收縮與舒張
  • 修復受損與生病的器官
 
一旦內皮功能失調,上述的能力就會受到影響。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糖尿病…等疾病都可能造成血管內皮功能失調;而抽煙、二手菸或是暴露在空氣污染嚴重的環境也可能會引起內皮功能失調。
 

健康飲食與維持血管內皮功能性及降低心血管疾病有關

 
 
飲食習慣對內皮功能性的影響
 
在瞭解了一些背景知識之後,接下來就要進入正題囉!究竟飲食習慣與血管內皮功能的正常與否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在過去已經有許多的研究指出,日常生活的飲食裡頭如果經常出現魚、水果、蔬菜,並且適量飲酒與吃少量的乳製品與肉類的話,就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然而什麼食物吃了多少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則還不是很清楚。
 
 
一篇發表在營養學期刊上的荷蘭研究 ( A Healthy Diet Is Associated with Less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nd Less Low-Grade Inflammation over a 7-Year Period in Adults at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科學家們耗時七年的時間追蹤調查了數百人,年齡約為 60~70 歲之間,從飲食習慣與血液生化指標來看吃飲食和血管內皮功能以及發炎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如下:
 
  • 每週吃魚達 100 公克的人,血管內皮功能失調情況比較輕微,且與低度發炎沒有關連性存在
  • 吃較多的低脂魚(100 公克/週)、蔬菜(100 公克/天)並少吃全脂乳製品(100 公克/公克)與血管內皮功能的正常有關連
  • 吃較多的新鮮水果(100 公克/天)、紅酒(100 毫升/週)、禽肉(100 公克/天)以及較少的全脂乳製品(100 公克/天)與較少的低度發炎有關
 

健康飲食與維持血管內皮功能性及降低心血管疾病有關

 
換句話說,飲食的組成確實能影響血管內皮的功能以及體內發炎的狀況,想要擁有健康的血管,蔬菜、水果、魚、禽肉、低脂乳製品以及適量的酒是可以考慮的選擇
 
 
 
更多請見《醫藥生技科學共筆》粉絲團
 

相關推薦

【勁報/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為提供尚未至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完成預約的市民疫苗接種服務,柳營奇美醫院開放11月5日、10日下午AZ疫苗及11月8日、9日、10日至12日上午BNT疫苗接種預約;部立臺南醫院11月8日至14日仍有部分AZ及BNT疫苗名額,歡迎市民多加運用。 黃偉哲市長提醒...

閱讀詳情 »

衛福部長陳時中21日宣布,第13輪疫苗規劃,將開放已接種AZ疫苗的民眾混打BNT,讓民眾儘快獲得2劑疫苗的完整保護力,先前有研究指出AZ混打BNT保護力較高,但出現頭痛、虛弱、發燒、冷顫、肌肉酸痛等副作用的機率也比較高。  根據英媒《BBC》報導,英國牛津大學團隊今年2月啟動AZ+BNT混打研究,...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北市連續兩天出現本土個案,又驚見有印尼籍女性移工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5)日公布國內新增7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例本土個案及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該名女移工長期在台工作,曾於11月1日採檢...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境外移入個案仍以Delta變異株威脅最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5)日下午公布過去一周以來針對境外移入個案的最新病毒基因定序結果,又發現8例感染Delta變異株,且多達6例都是完整接種過兩劑疫苗的突破性感染,最特別的是,其中一例還是國內首見莫德納混打BNT疫苗的突...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