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健忘、走路不穩恐非正常老化! 留意失智症警訊免惡化

健忘 走路不穩恐非正常老化! 留意失智症警訊免惡化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65歲的伯伯,退休後在家幫忙照顧孫子,但近期常忘東忘西,幫忙整理書包會遺漏要帶的東西,好幾次完全忘記要到幼稚園接孫子回家。兒女們帶他到醫院檢查後,發現伯伯罹患了阿茲海默症,因此開始固定服用阿茲海默症藥物。


一段時間之後,原本穩定控制的病情突然在1個月內迅速走下坡,除記憶問題外更出現走路不穩、手腳無力等症狀,家人沒有在第一時間內察覺到異樣,直到固定回診時才告知醫師,診斷後發現伯伯因三高(血壓、血糖、血脂)控制不良,在這段期間發生了幾次小中風,以致病情後來演變成混合性失智症。


不同類型失智症治療方式大不同 對症下藥才能正確防惡化


以伯伯的案例來看,他除了罹患民眾認知程度較高的阿茲海默症,也就是退化性失智症的其中1種外,還合併罹患了血管性失智症,屬於混合性失智症患者。新光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子洋醫師表示,不同類型的失智症,其引起的成因與治療方式,皆有所不同,民眾應正確地認識,才能夠知道對應的治療選擇。


劉子洋醫師特別提醒患者及家屬,需要了解及建立阿茲海默症屬於長期緩慢退化之疾病的觀念,倘若觀察到患者在短時間,如:幾天或1個月內狀況迅速惡化,應即時就醫,檢查是否合併有血管性失智症的可能,避免傷害擴大。


健忘 走路不穩恐非正常老化! 留意失智症警訊免惡化

▲關於失智症分類1張圖秒懂。(資料來源/台灣失症智協會;圖/NOW健康製作)


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病房主任蔡佳光醫師說明,若家屬能及早發現異狀,便有機會在發病初期接受醫師的診斷,盡早穩定用藥,積極延緩惡化。


蔡佳光醫師分享,曾有1名家屬觀察到年長的父親,退休原本都能自理生活,但近年來身體靈活度越來越差,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對於他人說話理解能力也下降,常誤會他人表達的意思,除了常常反覆發問同樣的問題外,也不願外出與他人交流。


家屬懷疑父親可能罹患失智症,趕緊安排就醫檢查,果不其然,檢查結果顯示父親罹患輕度阿茲海默症,所幸發現得時間早,患者透過穩定用藥,參加社區長青課程,失智症狀況控制良好,日常應對的反應上也有明顯地改善。


穩定用藥有助病情控制 選對合適藥物增進患者生活品質


蔡佳光醫師指出,雖然目前針對失智症的藥物並沒有辦法阻止或恢復已受損的大腦細胞,但可使患者症狀獲得改善或延緩疾病進行,也有研究數據顯示,早期治療的效果遠勝於腦部嚴重受損後的補救。並呼籲,一旦發現失智徵兆,應及早前往就醫診察,配合醫師治療、穩定用藥,幫助控制病情惡化。


同時,劉子洋醫師說明,現在已經有能治療輕、中、重度,所有程度的口服錠用藥,使用方便,用藥服從性及便利性高,可增進患者生活品質,更能減輕照顧者負擔。


善用社交互動、腦部運動等非藥物治療 失智症照護資源可減輕照護壓力


劉子洋醫師指出,除藥物治療外,非藥物治療對於失智症病情控制上亦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且現今長照服務日趨完善,有許多資源可提供協助,如:社區據點、長春學堂等。


蔡佳光醫師則強調,社交互動及固定的運動習慣,皆有助病情改善。失智症並不是短時間內發生的疾病,劉醫師提及一旦出現症狀,腦部的病變恐已從十幾年甚至二十年前就開始發生。兩位醫師皆呼籲,若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透過正確的診治,對症下藥,有效控制病情減緩惡化。


更多NOW健康報導
▸「抗癌」大作戰!!面對癌症打擊,營養照謢成為堅強後盾!
▸「癌」友倍力GO!防癌知識大考驗,完成測驗好禮等你拿!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癌症患者不能缺少營養支柱 癌友營養補充補對了嗎?

相關推薦

    黑頭是油脂硬化阻塞物,出現的原因是由於皮膚中的油脂沒有及時排出,時間久了油脂硬化阻塞毛孔而形成,很影響美觀,下面就一起來學習鼻子黑頭怎麼去除,去黑頭最有效的小方法。 方法/步驟 雞蛋內膜去黑頭法     打一個新鮮的蛋,把蛋殼上的薄膜取下來平...

閱讀詳情 »

(圖片翻攝自 健康之友 ) 胡蘿蔔,又叫小人參,胡蘿蔔自古就是一種食用價值很高的蔬果類食物,胡蘿蔔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澱粉,纖維素,礦物質,多咱維生素,可溶性糖,可以產胡蘿蔔就是一種食用價值很高的食物。下面一起來跟博主看看,生吃胡蘿蔔有哪些震撼奇效。     1、保護心血管健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醫師一定要保住我女兒!」38歲的高太太,11年前結婚不久即順利懷孕,卻摸到左乳有硬塊,就醫確診罹患乳癌,只好心痛打掉胎兒接受治療,等過了5年危險復發期,決定再度懷孕,但2次懷孕卻流產。到處求神問佛、吃中藥,4年前終於再度懷孕;不料,癌細胞反撲,高太太為了保住女兒,拚...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汪芷安報導)一名正要考大學的17歲高三女學生,因升學壓力大,出現咬甲、摳甲、摳皮膚等行為,手指甲摳的參差不齊、皮膚也摳破出現傷口,母親發現症狀越來越嚴重,女兒已10隻指頭都有小撕裂傷,心急之下前往精神科求診。醫師先做自律神經、性格的檢查,確診為焦慮症,發現她是一個害羞、內向又易...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