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健忘、走路不穩恐非正常老化! 留意失智症警訊免惡化

健忘 走路不穩恐非正常老化! 留意失智症警訊免惡化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65歲的伯伯,退休後在家幫忙照顧孫子,但近期常忘東忘西,幫忙整理書包會遺漏要帶的東西,好幾次完全忘記要到幼稚園接孫子回家。兒女們帶他到醫院檢查後,發現伯伯罹患了阿茲海默症,因此開始固定服用阿茲海默症藥物。


一段時間之後,原本穩定控制的病情突然在1個月內迅速走下坡,除記憶問題外更出現走路不穩、手腳無力等症狀,家人沒有在第一時間內察覺到異樣,直到固定回診時才告知醫師,診斷後發現伯伯因三高(血壓、血糖、血脂)控制不良,在這段期間發生了幾次小中風,以致病情後來演變成混合性失智症。


不同類型失智症治療方式大不同 對症下藥才能正確防惡化


以伯伯的案例來看,他除了罹患民眾認知程度較高的阿茲海默症,也就是退化性失智症的其中1種外,還合併罹患了血管性失智症,屬於混合性失智症患者。新光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子洋醫師表示,不同類型的失智症,其引起的成因與治療方式,皆有所不同,民眾應正確地認識,才能夠知道對應的治療選擇。


劉子洋醫師特別提醒患者及家屬,需要了解及建立阿茲海默症屬於長期緩慢退化之疾病的觀念,倘若觀察到患者在短時間,如:幾天或1個月內狀況迅速惡化,應即時就醫,檢查是否合併有血管性失智症的可能,避免傷害擴大。


健忘 走路不穩恐非正常老化! 留意失智症警訊免惡化

▲關於失智症分類1張圖秒懂。(資料來源/台灣失症智協會;圖/NOW健康製作)


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病房主任蔡佳光醫師說明,若家屬能及早發現異狀,便有機會在發病初期接受醫師的診斷,盡早穩定用藥,積極延緩惡化。


蔡佳光醫師分享,曾有1名家屬觀察到年長的父親,退休原本都能自理生活,但近年來身體靈活度越來越差,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對於他人說話理解能力也下降,常誤會他人表達的意思,除了常常反覆發問同樣的問題外,也不願外出與他人交流。


家屬懷疑父親可能罹患失智症,趕緊安排就醫檢查,果不其然,檢查結果顯示父親罹患輕度阿茲海默症,所幸發現得時間早,患者透過穩定用藥,參加社區長青課程,失智症狀況控制良好,日常應對的反應上也有明顯地改善。


穩定用藥有助病情控制 選對合適藥物增進患者生活品質


蔡佳光醫師指出,雖然目前針對失智症的藥物並沒有辦法阻止或恢復已受損的大腦細胞,但可使患者症狀獲得改善或延緩疾病進行,也有研究數據顯示,早期治療的效果遠勝於腦部嚴重受損後的補救。並呼籲,一旦發現失智徵兆,應及早前往就醫診察,配合醫師治療、穩定用藥,幫助控制病情惡化。


同時,劉子洋醫師說明,現在已經有能治療輕、中、重度,所有程度的口服錠用藥,使用方便,用藥服從性及便利性高,可增進患者生活品質,更能減輕照顧者負擔。


善用社交互動、腦部運動等非藥物治療 失智症照護資源可減輕照護壓力


劉子洋醫師指出,除藥物治療外,非藥物治療對於失智症病情控制上亦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且現今長照服務日趨完善,有許多資源可提供協助,如:社區據點、長春學堂等。


蔡佳光醫師則強調,社交互動及固定的運動習慣,皆有助病情改善。失智症並不是短時間內發生的疾病,劉醫師提及一旦出現症狀,腦部的病變恐已從十幾年甚至二十年前就開始發生。兩位醫師皆呼籲,若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透過正確的診治,對症下藥,有效控制病情減緩惡化。


更多NOW健康報導
▸「抗癌」大作戰!!面對癌症打擊,營養照謢成為堅強後盾!
▸「癌」友倍力GO!防癌知識大考驗,完成測驗好禮等你拿!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癌症患者不能缺少營養支柱 癌友營養補充補對了嗎?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知名網紅關韶文日前接種第二劑莫德納(Moderna)疫苗,出現胸悶、心臟抽痛、心悸等不適狀況,緊急送醫之後確診「心包膜炎」,並且當時「心臟酵素」指數從正常的25飆升至6000,經醫院詳細檢查照護,關韶文終於在11/4順利出院。台北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廣祚表示,「心...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國內今天(7日)新增4例新冠肺炎境外移入確定病例,無本土及死亡個案。自購59.4萬劑AZ疫苗昨天抵台,但效期僅到11月30日,指揮中心表示,這批效期較短的疫苗主要用來打第2劑,預估11月中旬,約有180萬人打過第1劑AZ疫苗,且接種8周以上,只要妥善調度,應不致過期浪...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因應韓劇爆紅的古早味零食「椪糖」,讓許多人開始躍躍欲試想要嘗試製作,但製作時可得多留意,除了注意加熱步驟即用火安全,挑選食材時也應選用食品級的產品,即使沒使用完,也得保存在陰涼乾燥的地方,避免吸濕受潮結塊發生。食藥署表示,想要製作椪糖就得了解製作的科學原理以及食安要點,...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立冬補冬,補嘴空」,近日寒風驟起,冬天的氣息漸濃,台灣也即將邁入冬令季節,本週日(11/7)適逢 「立冬」,俗話說的好「冬令進補,來年打虎」,所以冬季正是進補最佳的時刻。但您是否想過,冬季常吃的藥燉排骨、薑母鴨、四物湯、十全大補湯等,卻有可能讓慢性病患者陷入中西藥交互...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