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升學壓力轉焦慮 女高中生摳甲成病態

升學壓力轉焦慮 女高中生摳甲成病態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汪芷安報導)一名正要考大學的17歲高三女學生,因升學壓力大,出現咬甲、摳甲、摳皮膚等行為,手指甲摳的參差不齊、皮膚也摳破出現傷口,母親發現症狀越來越嚴重,女兒已10隻指頭都有小撕裂傷,心急之下前往精神科求診。醫師先做自律神經、性格的檢查,確診為焦慮症,發現她是一個害羞、內向又易焦慮的高中女孩,除了傷口讓皮膚科治療以外,也提供藥物、深度協談,經3個月後治療已痊癒。
 開業精神專科醫師楊聰財表示,咬指甲是一種碰到焦慮的情況,需要解除焦慮的一種常見的方式,心理的焦慮狀態影響生理所產生的行為,類似的行為像是抓頭髮、摳指甲、摳皮膚等,依每個人不同而有所差異。人生階段是由前因後果而來,焦慮疾病或是強迫症是與口腔期、肛門期有關,口腔期如果未被滿足,長大後較易無安全感,一感到焦慮就會啃咬指甲紓解。肛門期則是受到過度的訓練與要求,一定要在定點的地方上大、小便,如果沒辦法配合就會受到過度處罰,這些類型的人會比較容易產生焦慮、神經質性格。
 神經質性格的人是對周遭所處的事物產生過度敏感、胡思亂想、想東想西等思維,進而產生焦慮的情緒。有些人是體質本身就易焦慮,如完美主義性格也有此傾向,因此會產生設法減輕焦慮的咬甲行為。過度咬甲最常見是有傷口發生感染、指甲形狀怪異導致被他人取笑,甚至有社交恐懼不敢與人握手,進而影響人際關係。
 楊聰財提醒,生活上人總會碰到焦慮的情況,需要尋找用其他方式替代減緩情緒, 如平日練習腹式呼吸減壓法,或是藉由與人交談、聽音樂,而不是藉由猛咬指甲、抓頭髮、摳皮膚,也可利用彈橡皮筋紓解情緒或是做別的事轉移焦慮不安的狀態。如有焦慮症狀加劇須尋求專業醫師協助,盡快找到壓力來源學習紓解與正向面對,才能雙管齊下藥到病除。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2933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許多咖啡及手搖杯商家最近推出「400次咖啡」,上面蓋著厚厚一層的咖啡泡沫,好看又好喝,不過,台安醫院預防醫學事業部營養師劉怡里表示,400次咖啡確實好喝,不過,糖分及咖啡因較高,容易失眠及高血壓患者最好避免飲用。 所謂400次咖啡,正確名稱為「焦糖奶蓋咖啡」(Dalg...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吳小弟出生時新生兒聽力篩檢異常,父母發現他到了2歲仍不曾開口叫爸爸、媽媽,經檢查後得知雙耳均罹患重度聽損,配戴助聽器後成效不佳。經由人工電子耳與聽能創建的協助,吳小弟逐漸能像同年齡的小朋友們學習中、英文,甚至能流暢地演奏樂器。每年約有200位嬰幼兒 為雙耳重度聽損人工電...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中報導】上了廁所以後,沖水時記得蓋上馬桶蓋。研究顯示,馬桶沖水時會產生瞬間氣旋,讓病菌、微生物飛散在空中,形成氣溶膠傳播,能存活在空氣中至少1個半小時,甚至汙染一旁的衛生紙,增加感染風險。 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指出,氣溶膠傳播為新冠病毒傳散方法之一,病毒在空氣中可存活3小時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男性小心食道癌!依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和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每年食道癌新發生個案有2,700人、死亡人數約1,800名,其中高達9成以上為男性,是男性癌症發生率第6位、癌症死因排名為第5位。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鼓勵民眾建立健康生活型態、戒菸檳酒、減少過燙食物及香腸、...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