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健身猛男「每次愛愛腰就酸疼」 腎虧?竟是結石害得腎水腫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名熱愛運動及健身的42歲男子,近一年來感覺與伴侶親密行為時,特別使不上力,腰部容易酸疼,幾度懷疑自己是不是「腎虧」了?但礙於面子問題,拖到最近才就診,經醫師檢查發現,原來左邊輸尿管已經被2公分大小的結石塞住,腎臟呈現中度水腫。

收治病人的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表示,泌尿道結石在台灣盛行率約7到10%,好發年齡為40到70歲,男女比例則約3:1。常見的結石症狀包括:腹背部絞痛、噁心嘔吐、血尿、尿路感染,其他症狀還有頻尿、解尿困難或陰囊的轉移痛等。

一般而言,影響結石形成的因素,包括遺傳、氣候、體質、飲食及飲水習慣等,有家族史者罹患結石的機率亦為一般人的3倍。

結石年輕化!張雲筑觀察到,近年結石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有結石困擾的年輕人也不少,可能與飲食、生活型態改變有關,像是攝取過多酒精飲料、碳酸飲料,口味重鹹或熱愛甜食,又不愛運動等容易導致結石。

門診就有另一名36歲女性,從事繁忙的金融業,喜歡以蛋糕與甜飲料作為壓力出口。這2年容易腰酸背痛,原以為是工作太忙,並沒放心上,今年健檢發現右邊腎臟腎盂出口被一顆1.6公分大的結石堵住,呈現中度腎水腫。

張雲筑警告,飲料不能代替白開水,尤其夏天炎熱、排汗量大,若不積極補充水分,尿量減少會使尿液中的結石成分濃縮,造成結晶質的沉澱形成結石。許多人都知道要多喝水,但門診發現有些患者不愛喝沒有味道的白開水,習慣把茶飲當水喝,並覺得自己的喝水量是足夠的,其實補充水分還是白開水最好,長期只喝茶飲不喝水的行為,小心沒補到水,還可能提高泌尿道結石的風險。

治療結石,張雲筑指出,需仔細評估結石大小、位置、X光穿透度及病患身體狀況,輸尿管內小於0.5公分的結石,多能以藥物加上適當水份攝取,促進結石排出;大於0.5公分的結石,則考慮體外震波碎石術或硬式內視鏡手術處理;2公分以下的腎臟結石多以體外震波碎石術或逆行性軟式內視鏡手術治療;2公分以上的巨型腎臟結石,則建議經皮穿腎內視鏡碎石手術。

張雲筑強調,預防結石要多喝開水,補充水分還是以白開水為佳,三餐均衡,少吃甜食,避免攝取重鹹食物,養成運動的習慣。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確診男隱瞞「連打11小時麻將」害2牌友染疫 北市開罰16萬

【有影】打高端3天傳4死!病況全曝光 陳時中定調「除非兩狀況」否則不停打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3)日表示,國內新增1名武漢肺炎(COVID-19)境外移入個案,於下午2時召開臨時記者會,由發言人莊人祥說明最新疫情。加上今天新增的1例境外移入,國內累計618例確診,分別為526例境外移入,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及1例不明;另1例(案530)移除為空號。(民視新...

閱讀詳情 »

現代人普遍不愛曬太陽,若加上運動不足、營養失調,恐加重骨質流失、增加骨鬆風險!聯安診所資深營養師徐景宜表示,吃對食物是補充鈣質、預防骨鬆的重要關鍵,尤其飲食要少吃含高磷或碳酸的飲料及含鋁胃藥,並選擇補充奶、蛋、芝麻或高鈣蔬菜等,以強化骨骼健康。  台灣骨折發生率高,光是髖關節骨折每年就有將近2萬例,...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 跌倒是銀髮長者常見的居家意外,85歲的廖老先生日前因在家踩小凳子換燈泡,不慎跌落而斷三根肋骨,緊急治療後需再靜養一個多月才能逐漸復原。為什麼在最安全的家也會受傷?醫師表示,很多來急診就醫的長者,都是因為不想一點小事就麻煩子女,或是子女剛好不在家,就自己爬上爬下拿東...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1位,更是女性癌症死因的第4位,而衛福部統計,國人好發年齡約在45至64歲之間,比歐美國家提早8至10歲,又以45至49歲婦女的發生率為最高。醫師提醒,若病人及早治療並與醫師密切配合,有機會達到不錯的治療成效,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已經可以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