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怕疫情拖2個月未回診 牙齦冒「硬幣大顆粒」才知罕見血管瘤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出血不止是牙科門診最常見的急症,但有些狀況輕忽不得。一名74歲婦人,今年5月因為右下牙齦腫大,在診所接受切除牙齦手術,結果手術中不明原因血噴流而出,緊急轉往醫院急診,初步評估是小動脈破裂導致大量出血,診療一周後傷口癒合良好,醫師建議要牙周治療追蹤,但婦人卻疫情爆發不敢前往醫院,拖至7月微解封才回診,但相同位置已長出顆粒狀腫塊,足足有一元硬幣大小,病理切片確診為罕見的血管瘤。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口腔醫學科醫師王君翎表示,出血不止常發生於拔牙或口腔手術之後。當民眾感覺口水有鹹味,懷疑口腔出血時,切勿慌張,如為唾液混雜血絲,保持口腔與傷口乾淨即可;若傷口不斷冒出鮮血,建議使用乾淨紗布或溼潤茶包,壓迫傷口半小時,多數情況能達止血,如果依然無法順利止血,就請儘速至醫療院所處理。

王君翎指出,根據出血來源不同,處理方式也不同,若是牙齦的出血,清除傷口發炎組織與未附著的血塊後,視情況以放置止血材料並縫合傷口;若是骨頭出血,會使用骨蠟填塞;至於血管性出血,多使用電刀或縫合,封閉血管末端。

值得注意的是,牙醫師提醒,文獻指出拔牙後出血和抗凝血藥物,並無太大相關性,未控制的高血壓、術後傷口感染、牙周發炎等更容易導致口腔出血,因此牙科治療後民眾勿自行停藥,應依從醫生專業指示,以減少心臟血管額外的風險。

王君翎強調,在疫情期間,除了減少出入公共場所,配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以外,口腔的清潔照護也不容懈怠,牙齦一旦出血,多由牙齦炎或牙周病引起,而唾液中COVID-19病毒可藉由血液到達全身引起併發症。國外研究已顯示,COVID-19患者若同時患有牙周病,併發症發生的可能性提高3倍,死亡機率高出9倍。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指揮中心最新證實8月底一批BNT! 印「復必泰」、「復星醫藥」照收

確診男隱瞞「連打11小時麻將」害2牌友染疫 北市開罰16萬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每日健康/採訪報導 林暐鈞 中風患者類型不只兩種?因著這樣的滿臉疑惑,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吳彥文醫生出面解惑,她說,除了大家熟知的『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外,仍有一種名為『血栓型中風』,其中風原因是『斑塊』隨著血液循環塞到某處血管,動彈不得,導致血栓型中風,其最高危險群是有『心房顫動』的病...

閱讀詳情 »

很多人都知道乳房是女人的第二張臉,到底有哪些乳房疾病會讓女人聞風喪膽呢?明(6/12)晚9點中天綜合台36頻道《金牌大健諜》播出主題「女人最害怕的乳房子宮疾病一次K.O!」邀請到林佳儀、亮哲、蔡季芳,與主持人曾國城、情報員韋汝以及醫師團陳欣湄、盧靜怡、沈怡岒、徐永康、郭怡、陳峙嘉,一起探討婦女的健康...

閱讀詳情 »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梅香四溢 近日,美國一位31歲的男子因出現神經系統混亂,行動不便且伴隨有頭疼、發燒等症狀而被送入急診室。經醫生診斷,該男子的大腦組織出現異常,其體內感染的寄生蟲,在他的大腦中“重新覺醒”。 根據斯坦福大學醫療報告顯示,這名男子6年前從中美洲北部的薩爾瓦多移民到美國,且體內被診斷出攜...

閱讀詳情 »

固定量血壓是早期發現高血壓的最佳方法,尤其,高血壓若未加以治療、控制,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視網膜病變等嚴重後果!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兒科馬瑞杉醫師表示,高血壓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統計上發現高達半數高血壓患者都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問題,因此,「高血壓」也有「沈默的殺手」之稱,不可不慎!...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