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怕疫情拖2個月未回診 牙齦冒「硬幣大顆粒」才知罕見血管瘤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出血不止是牙科門診最常見的急症,但有些狀況輕忽不得。一名74歲婦人,今年5月因為右下牙齦腫大,在診所接受切除牙齦手術,結果手術中不明原因血噴流而出,緊急轉往醫院急診,初步評估是小動脈破裂導致大量出血,診療一周後傷口癒合良好,醫師建議要牙周治療追蹤,但婦人卻疫情爆發不敢前往醫院,拖至7月微解封才回診,但相同位置已長出顆粒狀腫塊,足足有一元硬幣大小,病理切片確診為罕見的血管瘤。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口腔醫學科醫師王君翎表示,出血不止常發生於拔牙或口腔手術之後。當民眾感覺口水有鹹味,懷疑口腔出血時,切勿慌張,如為唾液混雜血絲,保持口腔與傷口乾淨即可;若傷口不斷冒出鮮血,建議使用乾淨紗布或溼潤茶包,壓迫傷口半小時,多數情況能達止血,如果依然無法順利止血,就請儘速至醫療院所處理。

王君翎指出,根據出血來源不同,處理方式也不同,若是牙齦的出血,清除傷口發炎組織與未附著的血塊後,視情況以放置止血材料並縫合傷口;若是骨頭出血,會使用骨蠟填塞;至於血管性出血,多使用電刀或縫合,封閉血管末端。

值得注意的是,牙醫師提醒,文獻指出拔牙後出血和抗凝血藥物,並無太大相關性,未控制的高血壓、術後傷口感染、牙周發炎等更容易導致口腔出血,因此牙科治療後民眾勿自行停藥,應依從醫生專業指示,以減少心臟血管額外的風險。

王君翎強調,在疫情期間,除了減少出入公共場所,配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以外,口腔的清潔照護也不容懈怠,牙齦一旦出血,多由牙齦炎或牙周病引起,而唾液中COVID-19病毒可藉由血液到達全身引起併發症。國外研究已顯示,COVID-19患者若同時患有牙周病,併發症發生的可能性提高3倍,死亡機率高出9倍。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指揮中心最新證實8月底一批BNT! 印「復必泰」、「復星醫藥」照收

確診男隱瞞「連打11小時麻將」害2牌友染疫 北市開罰16萬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爽爆新聞網/記者林建鋒/台中報導 職籃聯盟T1 LEAGUE (T1)台中太陽隊宣布與聯新國際醫療集團共同簽訂策略聯盟,昨(13)日於台灣體大聯新運醫中心舉行簽約儀式,發表精準運動醫學的5大特色,包括精準檢測、精準訓練、精準醫療、精準復健以及精準回場評估,球員們將可獲得運動醫學團隊24小時完善的健康...

閱讀詳情 »

【勁報/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台南新樓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於今(14)日上午10時重新開幕,由院長劉啓擧主持感恩禮拜;該中心由原先的37坪擴展至百坪,以全新裝潢與設備,更舒適寬敞的環境與獨立空間,提供民眾項目完整、深度、廣度兼具,一條龍式醫療健檢服務。 劉院長表示,新樓這次不惜鉅資、重新打造健管中心,以...

閱讀詳情 »

記者李振麟 / 台北報導 台灣將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長照需求人數恐破百萬人以上,亦即每五人便有一位65歲以上高齡者,推估從2017年至2026年平均照顧時間9.9年、每天平均照顧長達13.6小時,如何預防老化、延緩失能?是當前最重要的社會問題。中華安全行動照護協會在九九重陽節之際,藉由《延緩...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44歲以上想打BNT還沒打到的人,快把握明天有8小時可預約!隨著BNT疫苗持續穩定到貨,加上第11期預約最新統計還有11.2萬名額可以釋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4)日晚間再宣布,臨時加開「10月13日前意願登記BNT疫苗之44歲以上民眾[即1977/12/31(...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