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警報!4癌篩檢人數掉1成 國健署估害到1.1萬人息肉、腸癌沒揪出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拖累癌症篩檢!國健署今(26)日公布最新數字顯示,經資料分析,截至今年7月底為止,國內四癌篩檢(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及口腔癌)人數雖超過240萬人次,但相較去年同期篩檢數量卻減少約1成。背後原因無非疫情影響及醫院醫療量能降載,加上民眾前往醫療院所就醫意願降低。

定期接受癌症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異常,早期接受治療,阻斷癌症的發生或惡化。國健署署長吳昭軍以大腸癌為例,已連續13年發生人數高居第一位,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每年有超過1.5萬人新診斷罹患大腸癌,男性的發生率又比女性多約1.5倍。

大腸癌是男性發生率第1位癌症,女性第3位,國健署進一步分析篩檢資料庫卻發現,去年男性的大腸癌篩檢人數約52.5萬人,低於女性的71.8萬人,因為男性篩檢人數少,故早期發現息肉人數也較少,罹患大腸癌風險會相對增加。

吳昭軍強調,過去篩檢資料,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0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但今年受疫情影響,造成大腸癌篩檢結果陽性個案,不敢進一步到醫療院所做大腸鏡檢查,截至7月底,尚有約2萬名篩檢陽性個案尚未接受大腸鏡檢查,也就是可能會有1萬名大腸息肉及1千名大腸癌個案待檢查發現,呼籲這些民眾應儘速至醫療院所安排大腸鏡檢查,如發現息肉,可同時進行切除,就可以阻斷癌前病變的發展,避免惡化為大腸癌。

一旦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不少人疑惑是否可以再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而不做大腸鏡確診呢?國健署強調,根據國內研究資料,超過6個月以上做大腸鏡,得到進行性大腸癌的風險增加2倍;而若超過1年才做大腸鏡檢查者,風險更達到2.8倍,萬萬不可。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說,目前本土疫情已趨緩,醫院也都有良好的感染防護措施,呼籲糞便檢查潛血陽性者,越早進行大腸鏡檢查,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越低,是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的不二法門。

國健署目前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國健署強調,糞便潛血檢查沒有侵入性,也不會造成疼痛,且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安全又簡單。且透過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及降低二期以上大腸癌29%發生率。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健身猛男「每次愛愛腰就酸疼」 腎虧?竟是結石害得腎水腫

指揮中心最新證實8月底一批BNT! 印「復必泰」、「復星醫藥」照收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表示,原已談妥BNT疫苗500萬劑的合約,卻被外力攔阻,BNT日前表示希望繼續提供台灣疫苗。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表示,我方至少聯繫1次以上,但尚未收到對方回覆。各界關注國內COVID-19疫苗採購進度,陳時中日前談到,台灣與BNT疫苗的500萬劑合約已走...

閱讀詳情 »

桃園市長鄭文燦今(2)日下午出席衛福部桃園醫院「企業回饋社會 乳房X光攝影巡迴車及社區醫療巴士等捐贈儀式」記者會。桃園醫院院長徐永年說,醫院苦於無乳房X光攝影車可即時篩檢,許多婦女基於各種因素不願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所幸善心人士大方捐贈予桃園醫院一台價值約一千四百萬乳房X光攝影巡迴車。 鄭文燦表示...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網紅理科太太與理科先生透過募資平台「嘖嘖」賣起維他命,上線才短短幾天就飆破3千萬,遠超過原本設定的1百萬目標,引發各界關注,也引來不少批評及質疑聲浪,連食藥署也被驚動了,食藥署今(2)日表示,初步檢視置入影片及網頁內容看似沒問題,但其宣稱的3大圖表卻可能踩到廣告誇大不...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呂怡潔 / 台北報導 「彰化吳奇隆」彰化晶華牙醫院長朱晉熙,因外型神似「四爺」吳奇隆負盛名。已有20幾年幫看牙經歷的他,早期幫病人配戴傳統矯正器時,笑稱「綁鐵線時彎線彎到懷疑人生」,因金屬矯正器有時不小心脫線,就得緊急回診處理,治療過程步步驚心。有了隱適美隱形矯正技術之後,患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