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傳統全乳切除恐成少奶奶 微創手術乳癌患者接受度高

傳統全乳切除恐成少奶奶 微創手術乳癌患者接受度高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53歲徐媽媽每年都會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日前因乳房X光攝影顯示異常,至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切片結果確診為乳癌原位癌,因病灶範圍較大,醫師建議切除全乳,但她實在難以接受。經討論後,選擇「微創乳頭乳暈保留的全乳切除手術」,輔以乳房重建並置入矽膠,術後恢復狀況良好。

 

乳癌位居女性癌症排行榜之冠,據統計,台灣每年新增1萬5千多人乳癌個案,但在政府持續推動乳癌篩檢下改善成效顯著,乳癌原位癌比率逐漸升高,晚期確診患者明顯下降。

 

台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健輝表示,原位癌是指乳腺管出現癌細胞,但尚未侵犯外層基底膜的情況,若積極治療能有效控制癌細胞擴散,5年存活率將近100%。

 

張健輝說明,女性接受乳房攝影後,如發現惡性鈣化點,只要進一步接受組織穿刺切片就可確診原位癌,醫師將視鈣化範圍決定治療方式。如果僅為局部,建議「部分乳房切除」後輔以電療;若鈣化範圍大,為徹底根除癌細胞,便會考慮「全乳切除」。

 

傳統全乳切除手術範圍涵蓋乳頭、全部乳腺、胸前皮膚與腋下淋巴腺,術後會在腋下到胸前留下一道約20公分長的疤痕;即便是部分乳房切除,也會造成乳房變形、明顯傷口,令病患身心衝擊。

 

近年內視鏡手術成熟,微創乳癌切除搭配重建手術已造福許多患者,術後仍能保有女人性徵特質,不再是「少奶奶」,有助於提升女性自信心及生活品質。

 

張健輝解釋,實施微創手術時,從病患腋下作出約3公分切口,以內視鏡深入體內用電燒方式燒灼止血,再將乳腺組織從肌肉、皮膚間剝離,最後從切口處完整取出乳腺組織。可以保留病患乳頭與皮膚,術前醫師會視病患意願決定是否於術中進行重建手術,若有重建意願者,可在乳腺組織取出後,置入矽膠球,以減少術後外觀落差;若暫無重建意願者就會將切口縫合。

 

不過,保留乳頭乳暈的全乳切除手術並非適用全部患者,一般來說,乳癌第零、1、2期的早期乳癌患者可接受此類型手術治療,但若惡性腫瘤侵犯到皮膚、乳頭、胸大肌、胸壁或淋巴時就需切除全乳。

 

張健輝提醒,原位癌乳癌幾乎沒有任何不適症狀,少數民眾則是自我檢查或洗澡時觸摸到硬塊才發現,年齡45至69歲及40至44歲具乳癌家族史的女性,應定期接受國民健康署成人癌篩,透過乳房X光攝影檢查,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本土疫情從五月中旬爆發以來,中央今日(8日)已宣布將三級警戒延長至7/26,新北市市長侯友宜表示,新北疫情受到控制,中央也有意地適度鬆綁相關行業,在疫情最重要的防疫主軸底下,根據中央指引來調整步伐,為防疫過程做好萬全的準備。跟進三級警戒指引 調整防疫步伐針對專家認為八月底才...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全國3級警戒將持續維持至7月26日,今(8)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出「微解封」方案,最受注目餐飲業內用,符合條件能開放,風景區、旅遊、電影院、展覽館等也都開放;另外,今日新冠本土新增18例,死亡增加3例,日本贈台113萬劑牛津AZ疫苗也抵達台灣,希望能加速開放到第1...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南報導】全球因為新冠肺炎(COVID-19)的影響,導致民眾生活習慣改變,上至老人下至兒童,出門在外必戴口罩,護目鏡也是防護配備之一,然而長時間的佩戴口罩和護目鏡而導致耳上疼痛及臉部條狀壓痕,乃至破皮的現象也越來越常見。 ▲迴紋針加橡皮筋可以用於耳部的防壓。(圖/奇美醫學中心...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綜合外電報導】民以食為天,可是對許多年長者來說,牙口不好成為大問題,很多人都認為牙齒健康非常重要,年紀大容易掉牙讓飲食困難,事實上不論咀嚼食物與喝東西,甚至說話,「舌頭」機能都扮演重要關鍵,當年紀增長舌頭功能也會開始降低,不僅飲食和語言功能受到影響,事實上也關乎全身健康。 舌頭...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