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全台注意!老鼠咬出病爆25年來新高 漢他出血熱屏東出現第8人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老鼠咬出大麻煩!疾管署今(8)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這名家住屏東縣的50多歲女性,8月17日開始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等症狀,二度就醫後住院,經檢驗確診為漢他病毒出血熱,一問才知一個月前曾被老鼠咬傷。所幸目前婦人已出院,同住家人均無疑似症狀。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郭宏偉表示,該名婦人近期無出國史,活動地以住家為主,住家有發現鼠跡,8月17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等症狀,當日就醫,症狀未改善,19日再次就醫,隨後被收治住院,醫院也陸續通報登革熱、屈公病、茲卡病毒感染症、鉤端螺旋體病、漢他病毒出血熱及恙蟲病等,最終確診是漢他病毒出血熱。

疾管署統計,國內今年截至9月7日已累計8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高於2016至2019年同期(分別為3、0、1、1例);個案居住地為高雄市4例、屏東縣2例、新北市及基隆市各1例。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說,國內自1995年通報有紀錄以來,每年出現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平均0到4例,過去除了2016年的4例外,就屬今年的8例為最高,原因可能是今年通報量較多所致,因為醫師警覺提高了。今年漢他病毒出血熱迄今共通報107例(2019年同期通報30例、2018年24例、2017年34例、2016年61例)。

郭宏偉提醒,漢他病毒出血熱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吸入或接觸遭鼠糞尿污染帶有漢他病毒飛揚的塵土、物體,或被帶病毒的齧齒類動物咬傷,就有感染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感染漢他病毒出血熱後,潛伏期為數天至2個月,主要症狀為突然且持續性發燒、結膜充血、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嘔吐等,約第3至6天出現出血症狀,隨後出現蛋白尿、低血壓或少尿,部分患者會出現休克或輕微腎病變,並可能進展成急性腎衰竭,經治療後病況可改善。

疾管署防疫醫師蘇家彬表示,「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是預防漢他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民眾平時應留意環境中老鼠可能入侵的路徑,家中廚餘或動物飼料應妥善處理,並清除家中老鼠可能躲藏的死角;餐飲業、市場攤販、食品工廠等應落實環境衛生。如發現鼠類排泄物時,請佩戴口罩、橡膠手套及打開門窗,並以稀釋漂白水(100cc市售漂白水+1公升清水)潑灑於可能被汙染的環境,待消毒作用30分鐘後再清理。

全台注意!老鼠咬出病爆25年來新高 漢他出血熱屏東出現第8人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疾管署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醫材上限順了醫界逆了消費者權益? 健保署回應消基會「這是三贏」

蘇揆「爬樓梯說」暗酸選台北市長 陳時中秒回:我盡量避免跌倒!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目前守好社區感染這一條防線,最怕有居家檢疫、居家隔離仍趴趴走的民眾衝出缺口,台北市衛生局最新一天之內針對6名不遵守居家檢疫規定的民眾分別開罰1萬元,寫下單日新高;北市迄今已逮到12人趴趴走,其中有待在飯店檢疫的美籍男子偷溜飯店樓...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武漢肺炎蔓延全球,每個人聽到新型冠狀病毒都怕,無不設法保護自己免於風險,要對抗病毒上身,除了加強個人衛生習慣、做好外在防護、養成運動習慣並維持良好生活作息之外,營養師提醒,把握飲食的營養也很重要,日常生活就有些常見且容易取得的食物,...

閱讀詳情 »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世界各國正嚴加防範,台灣至今(2月12日)尚未發生社區感染的狀況,除了政府全力動員醫界防疫,全國民眾配合做好個人防疫也是關鍵之一。為防堵疫情擴散,疾病管制署將有被傳染疑慮者,依感染風險程度區分為「自主健康管理」、「居家檢疫」、以及「居家隔離」三種處理方式,提醒相關民眾應積極配合...

閱讀詳情 »

▲醫師示範杏鮑菇卡在食道的位置。(照/亞大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中一名70歲老翁曾有中風病史,近2年來,每每吃東西就吞嚥困難,過年時症狀更是突然加劇,食物吃下去沒多久便吐出來,也容易嗆到,求助急診經X光檢查後,發現有肺炎表現,但因症狀不典型,醫師進一步胃鏡檢查這才發現原來有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