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全台4分之1人罹患胃食道逆流 當中合併耳鳴不在少數

全台4分之1人罹患胃食道逆流 當中合併耳鳴不在少數

【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現代人工作忙碌,往往一不留神就過了用餐時間,導致三餐不定時,或是一整天下來吃到晚餐的時間已經9、10點,太接近睡眠時間,讓不少人因此衍生胃食道逆流問題,進而引發焦慮、緊張、情緒不穩,及併發慢性中耳病症,或內耳疾病如耳鳴、眩暈等,如果沒有正視這個病症,耳鳴問題很可能伴隨而來,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提醒,如果長期耳鳴卻不願主動治療,嚴重恐導致聽力退化。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台灣有4分之1的人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近20年來,罹患人數快速成長中。然而很多人不曉得「胃食道逆流」也可能引起耳鳴,主要是因為當賁門關閉不緊,致使胃酸或氣體跑到食道裡,容易引起喉嚨紅腫發炎,進而刺激耳咽管,引起喉咽返流,造成無菌性中耳炎或中耳積水,因此有些人常在大餐之後,出現胃脹胸悶,併發耳鳴、頭昏現象。通常在治療完胃食道逆流之後,耳鳴現象也可望獲得改善。若不及早治療,可能引發中耳及內耳組織的症狀惡化,日久易成不可逆的病變,耳鳴的治療特別頑強而困難,因此從早期耐心治療才有痊癒的機會。


臨床上的耳鳴患者多源於年齡增長、耳朵老化,以及噪音損傷或病毒感染、中耳發炎等因素,其他像是過度疲勞、緊張、情緒不穩及用腦過度,抑或是罹患高血壓、心臟病或鼻竇炎等影響,此外,飲食偏好油膩、高膽固醇等三高患者,也容易造成血管阻塞,血液不通暢,影響到內耳循環,進而導致耳鳴、眩暈。


耳鳴初期的檢查以患者自述為主,一般是焦慮、緊張、失眠等,最易發生各種不同程度的耳鳴,李宏信說明,包括耳鳴的型態、持續時間、聲音大小等,醫師也會詢問患者病史,因此患者一旦有耳鳴症狀出現,應紀錄發作時間、每次發作時間長短、音頻高低,或者是否會因某種姿勢減緩或更劇烈等,這樣有助於醫師釐清病因,及早正確診斷治療。


李宏信指出,針對初期症狀輕微的患者,聲音不大且低頻,試著規律作息、飲食清淡,不熬夜及減少暴露於噪音環境中,3個月內多半能不藥而癒。若是耳鳴現象已超過半年以上,嗡嗡聲響已嚴重干擾生活,治療上會使用清血藥物,來打通內耳血液循環,給予修護神經的營養劑,活化再生已受損的內耳神經,協助恢復正常功能,並阻止血管過度收縮,以免內耳缺血、營養失調。患者需有耐心持續治療,建議至少服藥3至6個月,多數都能逐漸好轉,勿因稍微改善就自行中斷服藥,將影響整體的治療時間及效果,病人必須有耐心服藥的決心,方能達到治療目的。


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生活中面臨過度的壓力、經常失眠、過勞及過油、過鹹等飲食型態,都是誘發耳鳴的高風險因子。平日飲食應秉持清淡及營養均衡為原則,不熬夜、適度運動等,有助增強自身免疫力,若有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應控制好病情,才不致影響耳鳴病情。


更多NOW健康報導
▸人工植牙技術日新月異 科技輔助「植」得安心有保障
▸當安眠藥遇上4大類飲食 交互作用恐踩地雷「藥」當心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新冠肺炎COVID-19 全民疫起加油!

相關推薦

許多胃癌患者在術後,常出現傾食症候群,主要是因胃部已被切除,患者若未改變飲食習慣,進食後恐出現絞痛、噁心、頭暈或腹瀉等症狀;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師施曉婷指出,當胃部分切除,相對胃容量縮減,患者只要少量進食,就會對營養素吸收產生影響。 尤其術後的不良反應恐會不斷復發,因此患者應建立新的飲食習慣,保持良好...

閱讀詳情 »

「媽媽,我頭好痛,可以不去上學嗎?」每到學期開學前幾天,許多孩子就開始不舒服,讓家長相當頭痛。台中慈濟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蕭亦伶指出,這極可能是「拒學症」癥兆,父母應該多跟孩子聊聊學校好玩的事情,陪著至校園走走,紓解上學所帶來的壓力。 小華媽媽說,每次假期一結束,小華就會開始鬧肚子痛,勉強上學,總是大...

閱讀詳情 »

米粉居然不是米做的,而是價格低廉的玉米澱粉!消基會公布米粉抽驗報告,發現高達九成的市售米粉含米量過低,在52件抽驗項目中,多達39件含米量低於20%,有欺騙消費者之虞。 對此,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組組長蔡淑貞指出,市售包裝米粉應依照食品衛生管理法相關規定詳實標示,以保障消費者權益。 市售包裝米粉...

閱讀詳情 »

為幫助長者能擁有一口好牙,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宣佈,今年將編列3300萬元經費,針對該市70歲以上長者,或55歲以上原住民長者,可獲得假牙裝置補助,預計將有1000位長者受惠。 台中市牙醫師公會在台中市副市長蔡炳坤的見證下,簽署「假牙裝置合約書」,凡設籍在台中市的70歲以上長者,或55歲以上原住民長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