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冒冷汗、胸悶、喘不停 恐急性心肌梗塞

冒冷汗 胸悶 喘不停 恐急性心肌梗塞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家中如有慢性病患及年長者,出現胸悶、冒冷汗、喘不停要特別注意!不只冬天好發心血管疾病,在炎熱夏季到夏秋季節變換間,如果溫差大、進出冷氣房,容易動脈血管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形成血栓、血管堵塞,也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期!急性心肌梗塞,務必在黃金時間90分鐘內到院治療,減少猝死機率;到醫院時如沒有心跳、血壓,須緊急讓心臟恢復跳動。如果心臟停止、腦部缺氧超過6分鐘,恐會造成不可逆傷害,甚至變成植物人。

心肌梗塞年輕化 三高患者是危險族群

烏日林新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復中表示,心肌梗塞已開始出現年輕化,以往觀念是年紀大才會發生心臟疾病,其實並不然。現在男性小於45歲,女性小於55歲的中壯年族群,都可能會出現心血管疾病,尤其是罹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疾病患者,大幅增加血管阻塞導致心臟病發作機率。

突發性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很高,根據衛福部統計106年十大死因中,心血管疾病排名第2,一旦胸悶、呼吸急促等相關症狀,必須把握打通血管的黃金時間,緊急送醫治療。也可在家自救先含一顆硝化甘油舌下片,緊急情況下能讓血管擴張,爭取送醫時間。

急性心肌梗塞經氣球擴張術、血管內支架放置術急救

陳復中醫師表示,當患者送至醫院急診室後,經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須啟動心肌梗塞醫療小組,盡早於心導管室執行氣球擴張術或血管內支架放置術,正常都會在90分鐘內完成,搶救時間越早預後越好。利用心導管血管攝影,找出阻塞血管的部位,建立心臟血流,減少病患併發症,降低死亡率。

手術後可藉心臟超音波、抽血檢查心肌酵素,若是高到上千或上萬以上,代表心臟壞死肌肉範圍多、預後差。通常做完心導管一般住院3至5天就可以順利出院,接受心導管手術半年內後復發機會高達30%,建議每個月門診追蹤。預防再復發也必須調整生活型態,戒菸、戒酒、多運動及規律飲食,也必須持續控制三高疾病,接受藥物治療,才能避免再度發生心肌梗塞甚至造成心臟衰竭!(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917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職業婦女工作家庭二頭忙,真的要好好愛自己。應從飲食做起,根據102-105年臺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女性的蔬果、鈣質明顯攝取不足,但鈉、糖分則有攝取過多的情形,且女性腹部肥胖問題比男性嚴重。臺中醫院林雅玲營養師提出四個健康小撇步,希望女性能夠學會如何照顧自己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所謂大腸息肉,是指發生在大腸黏膜因細胞增生而產生的突起組織,整個腸胃道都有可能長出息肉,而好發的部位是大腸,特別是乙狀結腸與直腸;大部分的大腸息肉小於1公分,通常為良性組織並不會有症狀,但少數息肉發現時,已經很大甚至造成惡性變化,就成了大腸癌。衛福部台北醫院肝膽腸胃科吳...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癌症已連續27年蟬聯十大死因首位,根據統計,在台灣地區癌症累積風險,一生中大約每四人中會有一位罹患癌症;衛福部金門醫院血液腫瘤內科醫師徐偉勛指出,臨床上,常有患者因身體摸到不明原因的腫塊,就擔心是否和癌症有關,主要因癌症在病痛出現時,幾乎已錯過治療時機,加上還得透過病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現年51歲的卓小姐,從3年前開始出現不易入睡,並伴有多夢的症狀,加上患有恐慌和焦慮病史,過去1年多來已規律服藥,調理睡眠障礙。但因卓小姐希望能減少使用西藥量,轉而尋求中醫協助,經由中醫調理1-2個月後,現在卓小姐即使不服用西藥,也能擁有穩定好眠了。不僅單一因素 睡眠障礙...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