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冬季需要補腎!春夏秋冬,身體的哪個部位容易虛弱?如何補?

春夏秋冬,身體的哪個部位容易虛弱?

中醫認為人體是由肝、心、脾、腎、肺這五臟所構成的。這裡的「五臟」,不光是西醫的肝臟和心臟等內臟器官,還包括了「會與人體機能或影響相對應」的概念。

大家一開始可能會覺得不太好理解,但只要想像五臟與自然的關聯,就能漸漸抓到那種感覺。請大家事先了解每個季節容易產生的不適症狀,以及該季節容易使五臟產生的負擔,再當作每天飮食的參考吧。

冬季需要補腎!春夏秋冬,身體的哪個部位容易虛弱?如何補?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圖說:春夏秋冬,身體的哪個部位容易虛弱?如何補?

 

容易情緒不穩的「風邪季」

春天是為漫長的冬天畫下句點,新芽紛紛破土萌發,代表成長的季節;另一方面,就像「春天第一道溫暖的南風」般難以預測,此時也是個容易心神不寧的季節。沒有固定型態、大幅擴散、、隨風飛揚、變幻無常正是春季的特徵。

 

容易疲弱的五臟:肝

肝負責控制血流和血量,能夠促進消化機能、有效代謝水分,以及調整精神。肝要是疲弱,就很容易情緒不穩或心情鬱悶。

 

梅雨(長夏)

沉重倦怠又濕漉漉的「濕邪季」

如同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天上降雨讓大地獲得滋潤,作物得以茁壯成長的時節。此時的濕氣會導致循環變差,因此也是身心容易感到疲憊不堪的季節。

 

容易疲弱的五臟:脾

脾負責腸胃等消化器官的運作,例如讓經過消化吸收的營養在人體內循環,或是讓水分正常代謝等。對濕氣無招架之力,容易在季節交替時出現不適。

 

氣溫升高,非常炙熱的季節。植物綠意盎然、生長茂盛。此時也是容易因為暑熱而汗流浹背,造成水分和生命力流失的季節。

容易疲弱的五臟:心

中醫指的「心」,不只是心臟,也和腦部以及自律神經有關。心主掌精神與意識,負責造血並讓血液循環全身。心情緊張睡不著、多夢、氣色不佳,都代表心的功能虛弱。

 

天乾物燥的「燥邪季」

天空澄澈、農作物開花結果閃耀著金色光澤的豐收季。此外,此時會颳起乾燥的風,讓空氣也跟著變乾。順道一提,這時也是事物出現重大變化的季節。

 

容易疲弱的五臟:肺

只要從鼻子吸氣,外界的空氣就會透過呼吸器官進到肺裡。由於三不五時就會接觸到外來的邪氣,本身相當敏感脆弱,極度需要滋潤。肺如果虛弱,就容易出現皮膚乾燥,或是喉嚨痛等呼吸器官不適的症狀。

 

收縮、僵硬的寒邪季

變得寒冷,整個自然界的活動都靜止下來的季節。此時會冷到讓人縮起身體,連動都不想動,導致循環遲滯。

 

容易疲弱的五臟:腎

腎又被稱為「生命力的寶庫」,主掌生殖、成長、發育。「先天精力」就是從這裡提取的生命力,而可藉由消化吸收獲得的「後天精力」也積蓄於此。腎是年紀越大越需要好好照顧的部位,一旦變虛弱就會導致老化。

 

冬季需要補腎!春夏秋冬,身體的哪個部位容易虛弱?如何補?

本文摘錄於高寶書版《藥膳師的生命力餐桌:84道四季料理,告別假性健康,提升自癒力,養成不生病體質

 

【更多資訊請上《高寶書版》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高齡彈力帶運動 8分鐘輕鬆上手多數年長者的運動就是戶外步行,每天走約1至2公里 這類運動沒有不好,但要讓身體肌肉有實質上的改變,或遠離骨質疏鬆這部分是不足夠 我們需要的是增加肌肉的負重能力,當進行負重訓練時,會促使肌肉與骨頭成長 肌肉跟神經的連接就會變強,也可以強化日常生活的的機能 多數長者會覺得...

閱讀詳情 »

作者 醫藥記者 梁少珊新冠肺炎疫情,不論高峰或趨緩,民眾待在家的時間,都比疫情出現前還要更長。待在家裡,很多民眾是吃吃喝喝,也有民眾誤以為日日加餐加量,強身還能提升免疫力,結果大吃半年以後,竟然變瘦還出現頭暈、想吐、視力模糊等糖尿病症狀。 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洪泊儒表示,糖尿病...

閱讀詳情 »

記者李振麟/台北報導 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癌友治療和照護上的專業服務,更長期提供癌友「醫療級假髮」免費借用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107年度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新發癌症人數已高達116,131人,相較106年度新增4,447人,平均每4分31秒就有一人罹癌。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癌友治療和照護上的專業服務,更長期...

閱讀詳情 »

【勁報/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第11期已於昨(11)日上午10時起開放預約,7月22日前已接種第一劑AZ疫苗的18歲以上、7月30日前接種第一劑的54歲以上市民將可預約第二劑AZ疫苗。臺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BNT疫苗開放22至12歲、18歲以上第9類,也提供45歲以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