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別再把小孩養得白白胖胖! 改變台灣肥胖現狀「從小防治」

別再把小孩養得白白胖胖! 改變台灣肥胖現狀「從小防治」

以前會覺得小朋友白白胖胖的很可愛,然而,隨著健康意識抬頭,此觀念也已經改變,肥胖在全世界都逐漸開始被視為一種「慢性疾病」,需從小開始防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2016年全球肥胖人數已達1975年的近三倍,其中,成人肥胖者超過6.5億人。以台灣來說,2016-2019年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的盛行率高達11.21%,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也高達47.9%,意即近半成人有體重過高問題

相關聯疾病「遍布全身」 更釀新冠肺炎高風險

台灣肥胖醫學會林文元理事長表示,肥胖是一種慢性病,不只會造成體能衰退,與肥胖相關的疾病可說是「從頭到腳」都有,包括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癌症、憂鬱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孕症…實在列舉不完。而台灣國人十大死因幾乎全與肥胖有關,不僅如此,同時還會增加罹患新冠肺炎的重症風險,住院率更是正常體重者的三倍,導致醫療費用與社會成本的提升。因此,世界肥胖聯盟亦將2022世界肥胖日主題訂定為「全民皆須行動(Everybody needs to ACT)」。

別再把小孩養得白白胖胖! 改變台灣肥胖現狀「從小防治」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

體重管理ACT 周邊親友角色舉足輕重

如何讓運動、健康飲食融入國民生活,進而成為一種全民習慣,是通往健康的一大關鍵。國健署賈淑麗副署長指出,減重除了要靠自己努力,周邊親友的支持也相當重要,以更正面、更積極的方式督促自己或親友,更能有效達到體重控制的效果。

台灣肥胖醫學會為此也提出體重管理的「ACT」三個行動方案:
1.    Accompany陪伴與支持:過重及肥胖者需要同理與陪伴,以長久支撐減重之決心,更需要專業醫療協助。小從周邊親友,大至整體社會,都應以支持代替歧視,給予減重者陪伴和幫助。
2.    Calories輕卡管理:有效率的減重計畫,應搭配熱量計算及適當的營養調配,加上適度運動來消耗卡路里,達到健康體重的範圍。
3.    Training體重管理與全民學習:民眾可透過國健署健康99網站等資源,幫助民眾打造良好的生活習慣,一起追求健康體態;對於醫護人員端,台灣肥胖醫學會也會不定時舉辦體重管理相關醫學講座,從基層到醫學中心,讓醫護人員可透過各種管道幫助與支持民眾進行體重管理。

觀念不正確小心越減越肥 適時尋求醫療協助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張皓翔醫師分享,臨床上看到許多個案,因為沒有正確減重觀念,反而陷入越減越肥的循環。就有一名林小弟(化名)從國中起,因愛喝含糖飲料,肝功能指數也跟著體重飆高,多年來歷經數次的減重、復胖,體重如溜溜球般上上下下。在上了大學後,林小弟因為開始重視外表,終於認真配合醫療團隊進行體重控制,透過飲食調控、規律運動,一年內體重降至80公斤且成功維持減重成果,肝功能指數也恢復正常,一併找回自信跟健康。

改善肥胖問題,刻不容緩,健康體態的維持不僅帶來更亮麗自信的自己,更是遠離慢性病的關鍵,而適時尋求專業醫療團隊的協助,也能透過全面性規劃協助民眾以正確、健康的方式找回體態。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97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目前生酮飲食正夯,有些人為了健康,有些人為了減重,而有些人則是亂跟風,因此導致身體變得更糟糕。國軍桃園總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沈明忠表示,生酮飲食在以前主要就是用來控制兒童頑固性癲癇的發作,而且效果非常良好。這種飲食的方式是攝取極少量碳水化合物、適量蛋白質及大量脂肪,身體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位本身重度的腦麻患者-秀秀(化名),生性樂觀開朗,平時還擔任志工,沒有雙手的她,都是用腳簽名或打理生活;因為平時在家沒有機會到廚房料理,因此向南投自立社工表達,想到體驗中心嘗試如何料理簡單的皎白筍,和夥伴、個人助理員一起討論如何準備食材,像是購買好吃的茭白筍、清洗整理...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我們上課時為了讓學生學會分辨壞掉的咖啡是什麼味道,經常跟產區拿一些壞掉的豆子,或烘焙壞的豆子當範例沖煮,結果很多學生喝了之後都說:「欸,這味道跟我之前常喝的味道一樣耶……。」顯然市面上有些咖啡是有問題的,但是沒有學習過是難以分辨的,這也是我後來研發冷萃的原因,經由冷萃我們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40歲婦女,日前發現右大腿出現一顆類似青春痘的腫塊,便自行用縫衣針將痘痘挑開,沒想到不僅沒有好轉,竟還腫得像小籠包一樣大,上頭還有兩塊黑色的焦痂,就醫檢查確診為癰;張為碩醫師表示,主要因縫衣針未經消毒,才會使患部更為嚴重,所幸將膿汁引流後給予抗生素治療,並定時換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