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天然ㄟ尚好! 再生醫學靠細胞自體分化能力闖出一片天

天然ㄟ尚好! 再生醫學靠細胞自體分化能力闖出一片天

在過去,一旦軟骨、肌腱、韌帶等部位因長期磨損或外力影響導致受損,僅能針對症狀用藥處理,嚴重時再進行手術將受損部位移除,其中,困擾許多人的「膝關節退化」問題就是典型例子。知名骨科診所院長戴念國表示,以前的醫學教科書明言「軟骨細胞無法再生」,而受限於醫療技術,傳統治療一般以保守療法為多(復健、消炎藥),並需減少膝關節使用次數及頻率減緩退化,等到膝關節難以負荷時,再開刀進行人工關節置換。

退化非老年人專利 利用「再生醫學」及早介入

多數人以為膝關節退化是老年才會發生的問題,其實不然,不僅軟骨磨損會引發膝關節退化,韌帶、肌肉長期受損都可能造成膝關節發炎,進而發展成不可逆之傷害。戴念國醫師表示,近來求診的患者中,不少為4、50歲左右之中年族群,由此可知關節預防治療、及早介入的重要性。

而人工關節作為最終治療選項,雖能有效解決膝關節退化問題,但也有其限制,包含術後關節僵硬、無法彎曲等,且人工關節畢竟是外來物,仍會有一定感染風險,這些因素也間接推動了「再生醫學」的發展。

何謂再生醫學?戴念國醫師解釋,人的起源是一顆極微小的受精卵,經過不斷再生演變成完整的人體,因此再生醫學可以說是運用「細胞」的科學,利用其分裂、分化及分泌生長因子能力,來讓受損部位進行再生。

逆轉退化危機 現有方式「這三種」

隨著年紀增長,就像機器用久了會老舊、損壞,軟骨也會因長期使用而損耗,再加上膠原蛋白流失,自體修復越來越慢,如何藉由再生醫學逆轉退化危機?戴念國醫師將現有之再生醫學簡單分為三種:

一、 血小板上富含大量生長因子,將生長因子純化出來後,作用在損傷部位可刺激組織修復及再生。

二、 取患者非受力區的少量軟骨,經由切碎等特殊處理,再以微創手術植入關節軟骨損傷處,形成再生軟骨組織來修復軟骨缺損,是目前最新的技術「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也是再生醫學移植手術的一種。

三、 切除腹部少量脂肪,利用脂肪前驅細胞萃取技術,從中萃取出生長性細胞、生長因子、輔助因子來讓膝蓋受損部位恢復健康。

醫療觀念大突破 軟骨組織「年輕化」

戴念國醫師呼籲,再生醫學不只是一門技術,也是醫療觀念上的一大突破,過去不只患者,甚至醫師都非常懷疑人體組織可以再生,更不用說將其運用在醫療上面。而現在,再生醫學不是要取代任何治療方式,而是可以各取其優勢,以過去傳統治療將損傷部位去除後,再搭配再生醫學療法,讓軟骨跟組織「年輕化」,變得更加強壯,進而不需持續使用藥物治療,達到真正的「天然ㄟ尚好」。

【延伸閱讀】

剝離性骨軟骨炎未妥善治療 壯年男子連走路500公尺都難

治療運動傷害不能拖! 自體軟骨修補系統打造新「膝」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84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方盈絜報導)卵巢癌佔臺灣地區婦科癌症的第二位,每年有1300名新個案(全球每年約19萬名新個案),是婦女最致命的癌症之一,每年台灣約有548人(全球有11萬4千人)死於卵巢癌,是女性癌症的第五大死因。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與婦癌防治中心經過六年的研究,除了印證絕大部分卵巢癌的原發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明琪報導) 1名1歲男童,被媽媽發現對聲音毫無反應,緊急就醫檢查,才發現孩子聽不見,屬於先天性聽力損失,透過配戴助聽器且接受語言訓練後,已能漸漸和人對話;衛福部桃園醫院小兒加護病房護理師吳慧貞指出,聽力損失屬於常見的先天性缺陷,因此新生兒出生24至60小時內,就必須接受聽力篩檢。...

閱讀詳情 »

我和老公結婚2年多,五個月前我查出懷孕。本來老公想跟我分房睡的,可我害怕一個人睡覺,所以一直纏著老公沒有分房。上個月開始,老公開始出現一些詭異舉動,大半夜的趁我睡著偷偷起床不知道去哪。之前是四五天出現一次這樣的情況,後來兩天出現一次。我這個人睡覺很輕,有點動靜就會醒。剛開始我懷疑老公在外面有了其他女...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明琪報導)王光輝先生的妻子於7年前妻子確診阿茲海默症,情緒容易躁動,卻因為行動能力還很好,常常一不注意就開門跑出去,全家動員找人的次數已數不清。藥物雖然控制了情緒躁動,妻子卻因此更遲鈍與退化,黃先生自己卻無能為力,非常心疼。想到年輕時與妻子共同為生活打拼,原本計畫退休後可以享清福...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