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創傷後壓力症 失憶是自我保護機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

創傷後壓力症 失憶是自我保護機制

國片「返校」是最近全台熱映的電影,據媒體報導觀影人次已超過100萬,影片劇情也成為民眾熱切討論的話題。衛福部苗栗醫院心理師余錦星觀片後指出,劇中男主角魏仲廷每經拷打後,只要閉上眼就會重複進入相同的惡夢中,無法想起與事件有關的重要部分。女主角方芮欣一再浮現過去片段影像,卻記不起與事件有關的經過,每當接觸到與創傷相關的事物就會引發激烈生理反應,對某些事件感受卻又過於表現情感麻木疏離。上述皆為創傷後壓力反應的表現。

 

余錦星臨床心理師表示,國片「返校」除傳遞戒嚴時期,政黨為鞏固政權所做的行為、白色恐怖事件,以及轉型正義意涵之外,他也窺見影片中主角因創傷事件所誘發的精神症狀,並藉此呼籲民眾了解及正視「創傷後壓力症」問題。

創傷後壓力症 需精神科醫師評估
余心理師解說,依據精神疾病診斷準則第五版(DSM-5),個案曾直接經歷或目睹一嚴重事件後,出現一再經歷與事件有關的經驗,例如惡夢、突然憶起創傷片段。會對引發創傷事件回憶的人、事、時、地、物,表現出逃避、麻木或無法記起。身體反應過度警覺,出現易怒、無法專注、焦慮、失眠等。這些症狀不只對個案造成心理上極大痛苦,也會對個案的生活、人際、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影響。症狀在創傷後馬上出現,時間超過三天,稱作為「急性壓力症」。若持續一個月以上,即稱為「創傷後壓力症」。但實際的診斷,仍需要精神科醫師進一步的評估。

遺忘或失憶 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保護機制
「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又稱創傷後遺症)是指人在經歷過情感、戰爭、交通事故等創傷事件後產生的精神疾病。「返校」影片中一句旁白「你是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雖然失憶是逃避罪惡感的表現,卻也是人類與生俱來保護性機制運作的一種,藉以減輕事件帶來的痛苦。而一句:「忘了過去,好好向前看不行嗎?」此句話也是臨床上很多家屬對個案的期望,希望個案可以忘卻過去的傷痛,重新開始,從此過著正常的生活。

「創傷」比一般人知道的更為普遍
一般人會覺得PTSD不會發生在自己或身旁的人,但其實它距離我們一直都不遠。因為相同事件在每個人心中的主觀體驗是不一樣的,當個體的身心無法應對威脅且出現極端壓力反應時,就易產生創傷後的症狀。從輕微的頭痛、頭暈、胸悶不適…,到心悸、恐慌、鬱悶、失眠等症狀,嚴重時也可能會合併其他精神疾病,包括焦慮症、恐慌症、憂鬱症等,並導致個體的社會生活功能出現障礙。有些創傷隨著時間經過,與良好自我照護,雖能夠自我恢復,但症狀若持續惡化,那就有就醫治療的必要。

個案治療三步驟
目前治療創傷壓力症的方法有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目的是改善情緒障礙、身體不適,並協助個案回歸正常的生活功能。藥物治療有緩解情緒及改善不適症狀感受的功效。心理治療在建構安全的環境下,協助個案學習適當的因應技巧,大致治療三步驟為:
1.建立安全感,穩定個案身心狀態。
2.整理創傷記憶。
3.整合身心的痊癒與成長到新生活中。

最後,余心理師提醒,在現實中,壓抑、逃避,不能帶來痊癒。但過度舔食傷痛,也會為個體帶來更多的痛苦,並延續影響到身旁的他人。唯有真實面對過去,接納自己及事實,以適當正確方式因應所處環境,放下自己的執念或對他人仇恨,生活才有邁步向前的可能。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58歲的劉先生從事隧道開挖工作,長期伴有咳嗽、痰和胸悶等呼吸道症狀,即使規律服藥仍經常出現不適的症狀,每年在春、秋冬季節時也會因急性發作而住院治療;另一位45歲的馮小姐自民國102年起至民國104年10月,常出現鼻塞、咳嗽、周身搔癢等症狀,春秋兩季症狀更嚴重,104...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臉頰陣發性疼痛難受,忍9年才發現是三叉神經痛!一名62歲陳女士9年前右臉頰開始出現陣發性疼痛,原以為睡眠不足所導致,沒想到疼痛讓她無法洗臉、刷牙、說話、吃東西,幾乎每5至10分鐘就會出現痠、抽、痛、刺,像有很多針在刺,痛到不能摸,洗頭也不能摸到頭皮,每當疼痛發作時就...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中年事業有成的李先生,平常為了交際應酬,抽菸喝酒樣樣來,近年來,家人開始注意到李先生說話速度變慢,與客戶的社交反應變慢,常常一個問題想了快5分鐘才回答出來,甚至這個月來走路不穩常常跌倒,就診發現原來罹患了血管性失智症,更被告知腦部有小中風的痕跡。 忘東忘...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 季節一改變,寶寶噴嚏打不停,某些新手媽媽會懷疑是不是因為孕期不忌口,導致寶寶生來就有過敏體質;也有些媽媽為了全面圍堵生出過敏兒的可能,只要是高過敏原食物如大豆、魚貝、花生一概不吃。然而研究指出,少吃不一定能預防過敏,提早介入高過敏原,反而能夠提高耐受性,降低過敏機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