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動作習慣、動機情緒與基因有關? 陽明神研所解密

動作習慣 動機情緒與基因有關? 陽明神研所解密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習慣養成與行為成癮也和基因有關。陽明大學找到調控大腦基底核紋狀體神經元分化與遷移的關鍵基因,不僅解答掌管動作習慣與動機情緒的神經元是如何形成,也破解其建構神經迴路的基因分子機制。這項研究已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背側核區養成習慣行為 腹側核區影響動機情緒

國立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劉福清指出,位於大腦深部一群神經核組成的基底核,是掌管動作學習、獎勵、動機、情感以及自主運動的中樞,發揮這些神經功能的關鍵,仰賴於基底核中的紋狀體背側與腹側核區的神經迴路。

背側核區調控動作與認知功能,是養成習慣行為的關鍵區域;腹側核區則參與獎賞與成癮機制,是影響動機情緒的關鍵區域;但紋狀體核區如何建構,並劃分成這兩個區域的神經迴路仍然未知。

Nolz-1Dlx1Dlx2基因交互作用 調控不同種類神經元與分化

16年前,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劉福清在哺乳類類動物的大腦中發現一種名為Nolz-1的基因,可能參與控制紋狀體發育的遺傳程序,但當時並不瞭解其背後的機轉。16年後,研究團隊終於發現經過有絲分裂後,Nolz-1藉由抑制Dlx1Dlx2基因,促進神經元細胞分化並決定細胞遷移方向,從而建構成背側或腹側紋狀體,證實了Nolz-1Dlx1Dlx2基因的交互作用,調控不同種類神經元命運與分化過程。

Nolz-1劃分次級神經迴路 掌控動作習慣與動機情緒

研究團隊在動物模型中觀察到,Nolz-1在胚胎神經發育階段,透過抑制Dlx1Dlx2基因所表達的功能蛋白,讓神經元可以順利分化並遷移成紋狀體的兩個區域,形成背側紋狀體與腹側紋狀體。

這項研究解開大腦的基底核區域,如何劃分為不同的次級區域,從而建構出不同的次級神經迴路,讓大腦能執行精確與複雜的神經功能。

【延伸閱讀】

十月一起攜手防治乳癌!乳癌治療有進步 降低副作用影響

「精準微脈衝」完美切口 白內障手術成功關鍵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770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55歲Steven罹患乾癬20多年,發病後的前幾年,皮膚極度搔癢,一抓就滿地皮屑,紅腫潰爛,透過光照療法、外用藥膏讓病情穩定,重返職場。但幾年後,關節發麻、僵硬、脹痛,就醫確診為乾癬性關節炎,人生再度變成黑白。 ▲乾癬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圖/曹彥博醫師提供) 乾癬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75歲張姓男子10個月前喝水會不自主從右嘴角流出,被當成顏面神經麻痺治療,2個月前惡化成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就醫確診為下頷腺癌,因癌細胞擴散到顏面神經,引起痲痺及聲音沙啞等症狀。下頷腺癌少見 惡化比例高衛福部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醫師表示,一般顏面腫瘤只要夠大就摸得...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今(2021)年受到這波疫情影響,許多觀光景點、鬧區都紛紛傳出店家倒閉消息,台北晶華酒店附近許多商家也面臨經營的危機,對於經營者而言更是極大挑戰。明錦醫療集團於今年7月宣佈,旗下的明錦醫美整形診所因租約到期,將合併至原先的明錦生髮植髮診所。 ▲原先位於台北晶華酒店附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你也有下肢腫脹且疼痛的現象嗎?小心可能是深部靜脈栓塞所導致。新竹臺大分院急診室陳憲青醫師指出,當血凝塊在深層靜脈形成,阻礙血液回流,這時就會造成血管發炎或患肢的肢體腫脹疼痛,也就是深部靜脈栓塞,患部多發生於下肢的脛骨靜脈、膕靜脈、股靜脈與髂靜脈,包括長期久坐或臥床、鬱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