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勤洗手恐引發甲溝炎 醫師傳授手部保養祕訣

勤洗手恐引發甲溝炎 醫師傳授手部保養祕訣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其次談到「勤洗手」可能衍伸的皮膚問題,臨床上常見包含手部濕疹或汗皰疹惡化、刺激性皮膚炎以及慢性甲溝炎等。國泰綜合醫院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表示,「手部濕疹」及「汗皰疹」本為常見且容易反覆發作的疾病,部分患者常在季節轉換、作息不規則、工作或課業壓力大時復發或惡化,而經常接觸水、清潔劑、酒精或其他化學物質亦常造成此類病患情況惡化或更容易復發。

過度洗手造成皮膚炎、甲溝炎

曾奕騰表示,「刺激性皮膚炎」則可發生在所有人(無論本身是否有手部濕疹或汗皰疹病史) ,只要水、清潔劑、酒精或其他化學物質接觸頻率或濃度夠高,即可於接觸部位產生發紅、刺癢、脫屑或乾裂等症狀,民眾常說的富貴手,即為一種慢性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好發在常做家事且未配戴手套的患者,醫療從業人員也很常見,而防疫期間因需勤洗手,使得平時不常做家事的病患亦發生類似的症狀。

「慢性甲溝炎」較常見於時常「濕」洗手的病患,因清潔劑未沖洗乾淨、沖洗後未確實擦乾,造成清潔劑和水分堆積於指甲周圍甲溝,刺激甲溝發炎腫脹,且潮濕皮膚環境可能使皮膚表面念珠菌增生,讓慢性甲溝炎更惡化、更難治療,和急性甲溝炎不同,慢性甲溝炎常為多發(多指,急性通常一指)、疼痛感較急性輕微(急性常伴隨強烈疼痛)、較少化膿(急性常見有膿液堆積),也因此患者較晚就醫,使治療期變長,非疫情期間多見於經常碰水且不戴手套的病人(家管、餐飲從業人員、從事園藝者),疫情期間有人數增加的趨勢,且不限於平時常見的病人族群。   

掌握正確洗手方式 避免引發皮膚病

曾奕騰表示,「勤洗手」可能造成皮膚的問題,但仍是防疫以維護「生命安全」 不可或缺的步驟,若要減少發生的機會及嚴重度,首先必須選用正確的人體皮膚清潔劑(洗手乳、75%酒精等),避免使用次氯酸水、漂白水或其他環境清潔消毒藥劑於皮膚。

另外,濕洗手時應將清潔劑確實沖洗乾淨,結束後確實將雙手擦乾或烘乾。並且於每次乾、濕洗手完成後補擦護手乳、霜或凡士林保護皮膚,以及減少不必要的皮膚接觸,克制或改掉喜歡用手到處摸的習慣,間接減少必須洗手的時機。若以上方法仍無法改善或緩解皮膚症狀,則應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   

曾亦騰強調,全球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平息,防疫生活仍需執行,務必落實防疫措施同時照顧皮膚健康,希望疫情盡快獲得控制,有任何疑問或難解的皮膚問題時,可找皮膚專科醫師診斷及治療。

【延伸閱讀】

三陰性乳癌好發年輕女性、存活率低 建議基因檢測

早期肺癌輔助療法 基因突變患者新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33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卵巢長巧克力囊腫 子宮內膜異位症擾職場生活輕忽經痛,竟成職場女強人夢魘!有位32歲的小玲(化名)在上市公司擔任主管職,熱愛工作的她,事業一帆風順,但嚴重的經痛總痛得她無法上班,初期服用止痛藥稍有改善,沒想到後來止痛藥愈吃愈多,效果也愈來愈差,最後因經痛難耐才就醫。經檢查...

閱讀詳情 »

不生病的藏傳養生術》洛桑加參醫師:專注吃飯,身體自然會告訴你飽了沒或想吃什麼 吃東西,原本是滋養身體的行為,但在不良的情緒影響下,反而會把情緒之毒通通吃進身體裡。回想一下,你是否曾在急躁、精神緊張的狀態下用餐,事後覺得胃不太舒服、消化不良,甚至拉肚子。你是否曾一邊吃飯一邊生氣,罵小孩或跟另一半吵架,...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報導)65歲的彭先生因右腳無法站立,就醫發現右膝關節已嚴重前傾扭曲,因此影響活動力,詳細檢查評估後進行手術,手術後右腳恢復正常。前十字韌帶斷裂10多年 右膝關節嚴重異位變形原來彭先生在十年前曾發生車禍,導致右膝嚴重腫脹。彭先生當時認為手術恢復期非常久,加上肩負家中經濟重擔,因此沒...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