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化放療前先凍卵 癌友不再因治療被迫放棄生育

化放療前先凍卵 癌友不再因治療被迫放棄生育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27歲伶伶在診所擔任護理師,才剛新婚2周竟發現自己罹患淋巴癌,當時身心承受極大震撼,好在她並未慌亂手腳,在專業意識及同事提醒之下,於治療前趕緊凍卵,為自己保留一線「生」機。


國人罹癌個案逐年增加,隨著藥物及手術治療的精進,存活率提高不少,許多年輕癌友在抗癌時,並沒有想到日後生兒育女等問題,未能及時凍卵、凍精,以致留下遺憾。


癌症希望基金會發布最新「癌友生育決策之經驗與需求」問卷調查,蒐集179位育齡癌友,結果發現近6成癌友在完成治療後不排除生育可能,1成5積極嘗試懷孕,另有4成癌友認為生育保存資訊尤其不足,1成癌友對於療前生育決策感到後悔。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說,台灣近6成癌症病人存活期超過5年,癌友生育權逐漸受重視,希望透過醫病共同把關,落實自主生育決策,既搶救癌友生命,也保留未來生育機會。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指出,罹患子宮體、卵巢癌、子宮頸癌、睪丸癌等生殖器官癌症,大多會直接想到治療後會影響生育能力,但事實上,治療其他癌症時,也可能因為手術、放療、化療,或是藥物等治療影響生育功能。


以伶伶為例,治療淋巴癌時必須接受骨髓移植,治療過程中可能損及子宮卵巢等生殖系統,所以她在術前就立即凍卵,考慮懷孕時就可以透過人工生殖,擁有下一代。


為了讓更多癌友瞭解到生育權的重要性,王正旭提出「療前三主動 醫病雙把關 孕不孕由你」的主張,呼籲癌症病友「主動查詢」、癌症醫師「主動告知」、生殖醫師「主動說明」。


癌症希望基金會與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邱秀渝副教授合作籌設「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讓癌友與家屬瞭解癌症與生育等風險,減低人生後悔及遺憾。除了上網搜尋資料,另可撥打免付費專線0809-010-580,尋求專家協助。


更多NOW健康報導
▸今夏中暑急診患者創新高 國健署提供3招預防熱傷害
▸口腔癌發病到死亡時間短 中醫:早期這些徵兆應警覺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女性尿失禁分4種 停經後婦女多合併2種常「溼」控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子恩報導】在連續多日本土確診降至個位數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5)日公布,COVID-19無任何新增本土病例。對於睽違已久的+0,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本土疫情趨穩確實帶來一絲希望,但並不代表清零,境外威脅仍在,因此仍須嚴守邊境。他也宣布,若有出國需求且符合資格者,高端疫苗第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防疫宅在家就安全?嘉義一名2歲男童玩剃眉刀,不慎切斷食指,所幸男童母親鎮定處置,迅速送醫經3小時顯微手術,順利接回血管和神經,經細心照顧兩周後順利出院,三周後能拿手機看卡通且看不出曾受過傷,未來仍充滿「指」望。3小時顯微手術接回血管和神經大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醫師許宏達表示,...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總統蔡英文接種國產高端疫苗時透露,8月底應該會有貨,外界猜測很可能是輝瑞BNT疫苗,可能會有150萬至200萬劑,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親往歐洲催貨,今(25)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時間點沒有掌握,標籤會有「復必泰」,但在台申請藥證連影子都還沒有。 陳時中...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新北報導】30歲的新手媽媽芸芸在餵母奶時發覺孩兒不斷哭鬧,難以哺餵,丈夫更觀察到孩子在啼哭時舌尖黏在口腔底部,察覺有異,便盡速帶著新生兒到醫院,經亞東醫院小兒外科夏肇聰醫生診斷後發現為舌繫帶過緊所致。於是在門診使用無菌剪刀進行簡單處理,並加壓止血3-5分鐘左右後就恢復正常,讓孩...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