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北醫大、交大跨校破解癌症成因 大數據找出乳癌移轉新藥

▲台北醫學大學與交大跨校合作研究,用大數據破解癌症成因。(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癌症連續37年蟬聯台灣人的十大死因首位,如何提高癌症標靶治療的精準度,成為保命關鍵,國內最新研究有好消息傳出!台北醫學大學與交大合作,研究近2千種膜蛋白對應於15種癌症的生化調控網路,開發「癌症膜蛋白調控網路」,就找到抑制乳癌移轉的新制藥物,目前正向多國申請專利中。

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院藥物設計及系統生物團隊與台北醫學大學乳癌研究團隊合作的這項研究成果,已於7月16日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交大生科院教授楊進木表示,膜蛋白是目前疾病診斷及治療最重要的標靶,但也是最困難的研究議題,膜蛋白已被認為與諸多癌症息息相關,如果解開膜蛋白如何透過蛋白質交互作用,進而調控生化途徑導致癌症形成,有助於從根本找出治癌方法,對癌症診斷與標靶藥物發展,有重大影響。

北醫大教授何元順則指出,北醫研究團隊早在2010年就已證實尼古丁受體和吸菸引起的女性乳癌有關,尼古丁受體和HER-2都屬細胞膜蛋白,如何開發可以同時攻擊尼古丁受體和HER-2的高效能靶向藥物,成為未來開發乳癌藥物的主流方向。

這次研究合作,由交大研究團隊運用大數據及人工智慧,預測出近2千種在膜蛋白上結合的蛋白質,進一步分析大規模癌症基因表現圖譜,量身打造各種膜蛋白在15種癌症中的調控網路,探討膜蛋白於不同癌症扮演的角色及重要性;北醫大研究團隊則從癌組織及癌細胞的切片中證實,尼古丁受體和HER-2會形成一個緊密的結合,而菸品中的尼古丁會導致HER-2自這個結構體分離,使得HER-2致癌活性更強,殺傷力更大。

跨校研究團隊便以膜蛋白為核心,開發預後生物標記及治療藥物,成功找到一種抗憂鬱藥物,可作為抑制乳癌轉移的新制藥物,經由細胞及動物實驗初步證實,可有效抑制三陰性乳癌轉移,目前向多國申請專利中;另外,研究團隊也致力於研發擁有三彈頭導向的新型抗體藥物,分別針對尼古丁受體和HER-2進行靶向標定,第三個彈頭則攜帶目前臨床最新的治療藥物精準出擊,直接殺死乳癌細胞,為乳癌患者帶來更多希望。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翻攝girlschannel   夏天又快到了,準備穿上短褲短袖和比基尼之前,肥肉減掉了嗎?每年這時候就會掀起一波減肥熱潮,甩掉秋冬囤積的脂肪圈。如果你試過各種減肥方法,成效還是不彰,不妨改變用餐時間,將兩餐間隔延長,就能燃燒更多脂肪。 減肥又能吃甜點、炸雞等自己喜歡的食物,...

閱讀詳情 »

當過學生的都知道,每次考試前總有人會突然因為生病、牙齒痛,等等請假,畢竟沒有什麼人喜歡考試,但是一名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 Joker Terrell Finner,居然偽裝生病,而且還騙的超級像! 他是醫學預科生,想逃避討厭的化學測驗,上傳照片說:「我正在寄這些照片給我的化學教授,因為流鼻血需要住院...

閱讀詳情 »

 翻攝chbee.com     毛澤東出生於1893年12月26日,病逝於1976年9月9日,享年83歲。他一生歷盡驚濤駭浪且日夜操勞,卻能得養高壽,據說他相當注重養生,曾在1958年寫下自己的養生秘訣:「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多多散步,勞逸結合。」 翻攝yinews...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