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北醫大、交大跨校破解癌症成因 大數據找出乳癌移轉新藥

▲台北醫學大學與交大跨校合作研究,用大數據破解癌症成因。(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癌症連續37年蟬聯台灣人的十大死因首位,如何提高癌症標靶治療的精準度,成為保命關鍵,國內最新研究有好消息傳出!台北醫學大學與交大合作,研究近2千種膜蛋白對應於15種癌症的生化調控網路,開發「癌症膜蛋白調控網路」,就找到抑制乳癌移轉的新制藥物,目前正向多國申請專利中。

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院藥物設計及系統生物團隊與台北醫學大學乳癌研究團隊合作的這項研究成果,已於7月16日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交大生科院教授楊進木表示,膜蛋白是目前疾病診斷及治療最重要的標靶,但也是最困難的研究議題,膜蛋白已被認為與諸多癌症息息相關,如果解開膜蛋白如何透過蛋白質交互作用,進而調控生化途徑導致癌症形成,有助於從根本找出治癌方法,對癌症診斷與標靶藥物發展,有重大影響。

北醫大教授何元順則指出,北醫研究團隊早在2010年就已證實尼古丁受體和吸菸引起的女性乳癌有關,尼古丁受體和HER-2都屬細胞膜蛋白,如何開發可以同時攻擊尼古丁受體和HER-2的高效能靶向藥物,成為未來開發乳癌藥物的主流方向。

這次研究合作,由交大研究團隊運用大數據及人工智慧,預測出近2千種在膜蛋白上結合的蛋白質,進一步分析大規模癌症基因表現圖譜,量身打造各種膜蛋白在15種癌症中的調控網路,探討膜蛋白於不同癌症扮演的角色及重要性;北醫大研究團隊則從癌組織及癌細胞的切片中證實,尼古丁受體和HER-2會形成一個緊密的結合,而菸品中的尼古丁會導致HER-2自這個結構體分離,使得HER-2致癌活性更強,殺傷力更大。

跨校研究團隊便以膜蛋白為核心,開發預後生物標記及治療藥物,成功找到一種抗憂鬱藥物,可作為抑制乳癌轉移的新制藥物,經由細胞及動物實驗初步證實,可有效抑制三陰性乳癌轉移,目前向多國申請專利中;另外,研究團隊也致力於研發擁有三彈頭導向的新型抗體藥物,分別針對尼古丁受體和HER-2進行靶向標定,第三個彈頭則攜帶目前臨床最新的治療藥物精準出擊,直接殺死乳癌細胞,為乳癌患者帶來更多希望。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北市政府的疫調出包了嗎?有媒體接獲民眾投訴,指環南市場2樓有一對賣水產的攤商夫妻被隔離,但其同住的父母竟還在富民路擺攤,憂心這種隔離方式恐出現「漏網之魚」變破口。不過,台北市衛生局今(16)日嚴正駁斥,指該對攤商並未與父母同住,更只是接觸者的接觸者,現行規定就是不用...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三級警戒宅在家,糖尿病患得注意,飲食控制還不夠,不增加運動量,血糖容易失控!門診就有一名50多歲男性,罹患糖尿病約6年多,之前1年間血糖都控制在目標值,沒想到疫情升溫之後,原本空腹血糖80到130 mg/dl、糖化血色素為5到7%的他,最近一次驗血卻發現空腹血糖值一口...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台北報導 全球積極尋找對抗新冠肺炎之道,加速mRNA疫苗、新型檢測等生物醫學技術發展,細胞治療也高速前進,18個月來全球有77國投入間質幹細胞治療COVID-19臨床研究,臨床試驗案高達348項,因此催生 「細胞治療於疫情/後疫情時代之臨床應用」國際學術論壇,7月21日將於線上...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疫情效應助攻,讓過去乏人問津的台灣政府公部門APP,屢創下載量、登錄人數新高,從買口罩到查詢快篩結果、預約打疫苗,衛福部健保署公布最新統計數字,「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已經於7月13日正式超過600萬人登錄。 事實上,早從去年疫情在全球蔓延之際,健保署的「全民...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