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北醫大、交大跨校破解癌症成因 大數據找出乳癌移轉新藥

▲台北醫學大學與交大跨校合作研究,用大數據破解癌症成因。(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癌症連續37年蟬聯台灣人的十大死因首位,如何提高癌症標靶治療的精準度,成為保命關鍵,國內最新研究有好消息傳出!台北醫學大學與交大合作,研究近2千種膜蛋白對應於15種癌症的生化調控網路,開發「癌症膜蛋白調控網路」,就找到抑制乳癌移轉的新制藥物,目前正向多國申請專利中。

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院藥物設計及系統生物團隊與台北醫學大學乳癌研究團隊合作的這項研究成果,已於7月16日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交大生科院教授楊進木表示,膜蛋白是目前疾病診斷及治療最重要的標靶,但也是最困難的研究議題,膜蛋白已被認為與諸多癌症息息相關,如果解開膜蛋白如何透過蛋白質交互作用,進而調控生化途徑導致癌症形成,有助於從根本找出治癌方法,對癌症診斷與標靶藥物發展,有重大影響。

北醫大教授何元順則指出,北醫研究團隊早在2010年就已證實尼古丁受體和吸菸引起的女性乳癌有關,尼古丁受體和HER-2都屬細胞膜蛋白,如何開發可以同時攻擊尼古丁受體和HER-2的高效能靶向藥物,成為未來開發乳癌藥物的主流方向。

這次研究合作,由交大研究團隊運用大數據及人工智慧,預測出近2千種在膜蛋白上結合的蛋白質,進一步分析大規模癌症基因表現圖譜,量身打造各種膜蛋白在15種癌症中的調控網路,探討膜蛋白於不同癌症扮演的角色及重要性;北醫大研究團隊則從癌組織及癌細胞的切片中證實,尼古丁受體和HER-2會形成一個緊密的結合,而菸品中的尼古丁會導致HER-2自這個結構體分離,使得HER-2致癌活性更強,殺傷力更大。

跨校研究團隊便以膜蛋白為核心,開發預後生物標記及治療藥物,成功找到一種抗憂鬱藥物,可作為抑制乳癌轉移的新制藥物,經由細胞及動物實驗初步證實,可有效抑制三陰性乳癌轉移,目前向多國申請專利中;另外,研究團隊也致力於研發擁有三彈頭導向的新型抗體藥物,分別針對尼古丁受體和HER-2進行靶向標定,第三個彈頭則攜帶目前臨床最新的治療藥物精準出擊,直接殺死乳癌細胞,為乳癌患者帶來更多希望。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新冠疫情(COVID-19)持續延燒,加上秋冬向來是呼吸道疾病的好發季節,因此,COVID-19與流感病毒將會同時威脅國人健康,由於校園陸續恢復實體上課,恐增加未來群聚感染風險。台灣東洋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為表達對長期投入醫學研究及公益活動的台北醫學大學支持,今(6...

閱讀詳情 »

現年75歲的知名導演柯一正,2006年罹患大腸癌第三期,他上《聚焦2.0》自曝不只切除4公分腫瘤,還切掉17公分腸子,拿掉2顆膽結石。而後接受化療,除了第一次打針嘔吐,期間鮮少有副作用產生,柯一正笑說化療期間胃口還是很好,在恢復室都想著等下要吃什麼,也因為積極配合治療,被醫生稱為最樂觀的病人。但他的...

閱讀詳情 »

  血管斑塊阻塞與血糖有關?  哪些危險因子最要當心? 近年名人心血管事件驟逝意外頻傳,而危險因子控制不良,容易升高急性冠心症的發作風險。新北市立聯合醫院心臟內科黃崇誠醫師受訪指出,血管斑塊阻塞主要原因之一,與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有關。醫師提醒,血管斑塊阻塞會影響內皮細胞的功能,...

閱讀詳情 »

  「主動脈剝離」為何發生?  胸背「痛如刀割」快就醫 「小鬼」黃鴻升因「主動脈剝離」驟逝離開屆滿一年,近年來,青壯年因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意外猝逝頻傳,更突顯出血壓控制對於心臟健康的重要性,是各年齡層都應注意的健康議題。新北市立聯合醫院心臟內科黃崇誠醫師指出,主動脈剝離三分之二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