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十大健身迷思(二)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越少休息表示你越努力

毫不間斷的運動實際上可能會阻礙成效,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尤其是初學者,若是在每組或每段運動之間有一段間隔時間,將可以使強度更高、運動質量更高且受傷風險更低。如果想要減脂,每組動作之間的休息時間最好是介於15到60秒 ; 如果是要增加強度,可能就需要花5分鐘的時間來預備進行超強度的鍛煉。

健身器材根本沒有用或是很危險

事實上,並非每種器材都不好。無論是沒有時間運動的人,或是不懂技術的初學者,亦或是講求技巧更上一層樓的舉重運動員,機器都可以減少步驟、增加運動量並針對個別的肌肉群提供更多的刺激。

多功能訓練器材是最好的全身有氧運動機器

RowingWOD的創辦人Cameron Nichol醫生說 :「只要正確使用,划船機可以使用到身體86%的肌肉,橫跨9個主要肌肉群。」划船機還可以協助缺乏運動時間的人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高效能鍛煉。

十大健身迷思 二

間歇運動的鍛煉時間越短效果會越好

曾經,4分鐘的Tabata(鍛煉20秒、休息10秒,重複八次) 聲稱可以代替更長的訓練時間,也就是說,鍛煉時間雖然短,但卻可以達到長時間鍛煉的效果 這樣的論點似乎給了大家一個縮短鍛煉時間的好理由。高強度間歇式訓練(HIIT)是否真的可以讓人縮短每日健身時間呢? 其實,有運動總比完全不動來得好,高強度間歇式訓練在有限的時間內一定可以有所收穫,但是較長時間的鍛煉卻可以達到微型運動所無法達到的效果。

這是一種“最棒”的運動方式

跑步比舉重更能延長壽命嗎?除了四頭肌訓練之外,你是否也需要培養身體的柔軟度呢? 你是否覺得Zumba只是在浪費時間,不如將時間拿來做拳擊運動?無論你採用哪種訓練方式,永遠都會發現網路或媒體上又出現了另一種聲稱更有效能的健身方式。事實是,任何健身鍛煉都對健康有益,只要是正確的運動且持續有恆心地堅持下去。理想的鍛煉應該是在整個星期裡的運動可以包括到有氧、阻力訓練和活動度訓練等項目組合。

Reference : Soreness is good and scales are pointless: the 10 biggest myths in fitness

相關推薦

國內疫情確診數趨緩,但有專家指出要清零恐怕有困難。對此,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1)日表示,要完全清零不是不可能,但他坦言有社區群聚、社區傳播後隱藏的無症狀傳染者可能會存在。對於專家認為台灣要清零恐怕有困難,陳時中表示,每個人見解都不見得一樣。他坦言,基本上開始有社區群聚、社區傳播之後,「以C...

閱讀詳情 »

智慧穿戴大廠Garmin龜山廠員工確診,桃市府疫調發現,源頭來自台北一名未被匡列接觸者,桃園市長鄭文燦因而怨北市未確實匡列,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也強力反擊。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雙方有些委屈,他要澄清,關鍵的案15108在6/29已由北市府啟動居家隔離,並在7/2採檢確診日往前推三天為可傳染...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8日宣布,自7月13日起適度鬆綁部分措施。目前全國只有澎湖縣開放餐飲業者提出申請,通過審核後可開放內用。面對各縣市餐飲鬆綁措施陸續調整為不開放內用,新北市長侯友宜下午在記者會上呼籲中央要有決斷承擔的勇氣,否則受傷的是全國國民。新北市長侯友宜今天主持防疫應變會議會後線上記者會,媒體...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自7月13日起各地方政府可視疫情狀況「微解封」,不過幼兒園仍然未開放。對此,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新北0至6歲幼兒確診人數已高達175人,主要來自家戶感染,因此對於幼兒園的開放要非常謹慎。侯友宜表示,新北市從5月9日到7月7日間,0至6歲的確診人數高達175人,主要來自家...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