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十大吃魚守則

十大吃魚守則

 

1.過紅過白不吃:為了迎合客人的眼光和需求,魚販常會利用藥劑延長海鮮的色澤。

2.水色不對不吃:養殖漁塭如果呈現深綠色或是藍色,可能是藻類過多或是有人工添加物。

3. 醃製產品不吃:醃製品其中的硝酸鹽成分,和發酵的物質結合,會產生致癌的亞硝胺。

4. 超量生產不吃:為了供應需求而大量繁殖並快速促熟的漁獲,背後隱藏的人工添加物問題讓人憂心。

5. 價格離譜不吃:漁獲如果價格低得離譜,絕對要考慮店裡物品的來源及安全性。

6. 魚皮、內臟、脂肪少吃:戴奧辛、多氯聯苯以及汞、銅、鋅、鉛等等重金屬都有親脂性,容易累積在魚體的脂肪當中。

7. 大型深海魚少吃:在「大魚吃中魚、中魚吃小魚」的食物鏈當中,大型海魚體中積蓄的戴奧辛、多氯聯苯和重金屬更多。

8. 大陸水產少吃:大陸漁船的冷凍設備不佳,想要維持起碼的無菌都很困難,更遑論維持原有的新鮮程度。

9. 生魚片冷凍後吃:大部分的寄生蟲都可以藉由急速冷凍的方式殺死,所以冷凍的生魚片,要比現殺的生魚片來得安全。

10. 烤、蒸、煮為主:魚對於身體的保護效果經過油炸後只剩下一半,尤其使用飽和脂肪如豬油來炸魚,鍋內飽和脂肪會與魚身上的脂肪交換,導致吃進許多飽和脂肪。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梁以辰報導)1名年約20歲女子染髮後,產生頭皮紅腫、起水泡,接著開始大量掉髮,到底染髮對身體有什麼影響?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皮膚部主任邱品齊表示,若是長期接觸染髮劑,恐引發淋巴癌,以及血癌。由於頭髮會出油,只要染膏接觸到油脂,染膏就會隨之流掉。然而,頭上有傷口,以及頭皮與毛囊發炎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從1982年到現在,癌症一直排名國內死亡率之首,目前的治療仍以西醫為主流,包括手術、化療、放射線治療、標靶療法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劉佳祐表示,西醫治療可以提高患者存活率,並降低復發率,但副作用也伴隨而來,若能搭配中醫治療,則可有效緩解化療的副作...

閱讀詳情 »

OK繃是我們處理小型外傷的常用選項,但是它往往只有有限的消毒能力與覆蓋傷口避免弄髒的功效。不過奈米科技可以賦予它新的生命:把傷口裡的細菌統統「黏」走。再生醫學的領域,科學家經常用奈米等級的微細框架,做為生物細胞組織生長可以依附的地方,不過澳洲斯威本科技大學 (Swinburne University...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類風濕關節炎是國人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是全民健保重大傷病之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梁統華表示,類風濕關節炎的破壞力強,若未好好治療,可能會成為殘廢,平均壽命也會縮短。提醒停經前後的婦女,若出現關節腫脹,不宜輕忽,目前也有很好的藥物治療,可避...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