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升3級警戒?與病毒共存? 陳時中:落實實聯制為首要

升3級警戒?與病毒共存? 陳時中:落實實聯制為首要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今(22)日新增82例本土感染,尤其是桃園電子廠的移工有群聚感染,令不少人擔憂是否要升3級來阻絕傳播鏈。不少網友擔心如果警戒升級,重演2021年中的3級警戒,剛站起來的餐飲業又要倒下。至於不升3級警戒之原因,陳時中提出回應。


廣泛、多點不明感染源本土感染 才會升級警戒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如果發生「廣泛、多點的不明感染源的本土感染」就不得不警戒升級,但現在沒有。「目前都是可追溯的感染源所引發之群聚,須進一步觀察對社區的影響。」


要不要與病毒共存? 未來不一定能夠真正「清到零」


同時新冠肺炎疫情至今2年多,仍未趨緩。世界各國提出與病毒共存的構想,陳時中則回應,大多數國家是「不得不」選擇與病毒共存,台灣現在仍有望清零。現在針對電子廠進行匡列,以及遠雄自貿園區與桃園社區的大規模採檢都是朝「清零」的方向努力。


陳時中相信,現階段還能夠清零,還算可控,然時間一久,Omicron的傳播力增加,未來不一定能夠真正「清到零」。為保護醫療量能,相關的醫療、後送與檢疫方式都要改變,也需要進行縝密的計算,找到社會能接受的情形,才能一步一步往下走。


首劑疫苗接種率首度達到81% 第20期的疫苗接種人數為983,685人


世界各國在談及「與病毒共存」的時候,都提到疫苗接種的重要性。指揮中心表示,1月21日疫苗接種43萬5,496人次,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第1劑81.10%、第2劑73.40%、追加劑接種率15.20%。第1劑的疫苗覆蓋率在21日總算達到81%。同時第20期的疫苗接種人數為983,685人。


升3級警戒?與病毒共存? 陳時中:落實實聯制為首要

▲第20期的疫苗預約已結束。(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不讓西堤案重演 指揮中心加強實聯制


陳時中表示,西堤案看到的問題便是「匡列時有漏網之魚」,不配合或是未妥善做好實聯制規範,該餐廳停止內用。同時實聯制仍有其必要性,「從這次西堤的教訓能學到,如果落實實聯制,就不會漏掉2移工,也不會造成現在景況。」


同時陳時中表示,過去在疫情趨緩的第3季左右,實聯制簡訊的發送量明顯降低,甚至各界有「取消實聯制」的呼聲,然現在本土疫情又起,實聯制又派上用場。


關於實聯制發送數量的統計,陳時中表示,實聯制發送的簡訊數量在5月剛上路時偏低,在6、7、8、9月從最高峰的5億6千萬,慢慢下跌到5億2千萬,到了10月就剩下4億9千萬。從這趨勢可看出3級警戒時期發送量較高,逐步解封之下就忘記實聯制,鬆懈下來,1月為1億9千萬。「大家在疫情鬆懈就會失去警戒,疫情再起又怪東怪西,這不是好現象。」


對此陳時中下重話,強調實聯制是重要防疫工具,大家都應知道重要性,未來將對餐飲場所做稽查,如沒有落實,複查又沒改善,將會停止內用。


升3級警戒?與病毒共存? 陳時中:落實實聯制為首要

▲指揮中心要求餐飲場所需落實實聯制。(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癌症時鐘又快轉11秒! 大腸癌連14年居10大癌症榜首
▸健保擴大5類高風險藥品重複用藥主動提示 為病人把關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缺水、缺電、缺疫苗,現在也缺血,台灣血液基金會發出缺血警訊,6月11日上午全國血液平均庫存量為3.7天,處於極度血源短缺的緊急狀態,又以台中地區最為嚴重,O型血僅剩1.8天,扣除檢驗前置作業,台中血庫O型血幾乎等於零。 自5月15日雙北升級3級警戒、19日全國3級警戒...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新冠肺炎公費接種優先順序名單,6月9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重新調整,第1類維持醫療量能族群,由原本48.8多萬增加至50.6多萬,今(11)日上午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接種名單與人數,會隨著疫情改變而有不同;陳宗彥強調,早上全國會議中,已要求各縣市政府按照優先序...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林郁敏/新北報導】近日因為疫情大爆發,全台各級學校停課不停學,均改為線上課程,加上居家防疫政策,大幅減少戶外活動,許多學童紛紛出現眼睛乾澀、不舒服等症狀。晶盈眼科診所醫師陳逸川指出,原先有在點散瞳劑的學童回診檢查視力時,多有近視度數加深的趨勢,因此呼籲師長能多提醒學童保持正確的用眼觀念...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近來,疫情升溫,每天等兩點衛生福利部直播,每當確診人數公布,心情就像雲霄飛車一樣,看著數字居高不下,正與看不見的敵人作戰的我們,是否心情也是七上八下,忐忑不安呢?深怕一個防疫動作不確實,病毒就來敲門。11個防疫心步驟 避免忐忑不安疫情影響了我們的日常,但我們可以減少內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