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升3級警戒?與病毒共存? 陳時中:落實實聯制為首要

升3級警戒?與病毒共存? 陳時中:落實實聯制為首要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今(22)日新增82例本土感染,尤其是桃園電子廠的移工有群聚感染,令不少人擔憂是否要升3級來阻絕傳播鏈。不少網友擔心如果警戒升級,重演2021年中的3級警戒,剛站起來的餐飲業又要倒下。至於不升3級警戒之原因,陳時中提出回應。


廣泛、多點不明感染源本土感染 才會升級警戒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如果發生「廣泛、多點的不明感染源的本土感染」就不得不警戒升級,但現在沒有。「目前都是可追溯的感染源所引發之群聚,須進一步觀察對社區的影響。」


要不要與病毒共存? 未來不一定能夠真正「清到零」


同時新冠肺炎疫情至今2年多,仍未趨緩。世界各國提出與病毒共存的構想,陳時中則回應,大多數國家是「不得不」選擇與病毒共存,台灣現在仍有望清零。現在針對電子廠進行匡列,以及遠雄自貿園區與桃園社區的大規模採檢都是朝「清零」的方向努力。


陳時中相信,現階段還能夠清零,還算可控,然時間一久,Omicron的傳播力增加,未來不一定能夠真正「清到零」。為保護醫療量能,相關的醫療、後送與檢疫方式都要改變,也需要進行縝密的計算,找到社會能接受的情形,才能一步一步往下走。


首劑疫苗接種率首度達到81% 第20期的疫苗接種人數為983,685人


世界各國在談及「與病毒共存」的時候,都提到疫苗接種的重要性。指揮中心表示,1月21日疫苗接種43萬5,496人次,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第1劑81.10%、第2劑73.40%、追加劑接種率15.20%。第1劑的疫苗覆蓋率在21日總算達到81%。同時第20期的疫苗接種人數為983,685人。


升3級警戒?與病毒共存? 陳時中:落實實聯制為首要

▲第20期的疫苗預約已結束。(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不讓西堤案重演 指揮中心加強實聯制


陳時中表示,西堤案看到的問題便是「匡列時有漏網之魚」,不配合或是未妥善做好實聯制規範,該餐廳停止內用。同時實聯制仍有其必要性,「從這次西堤的教訓能學到,如果落實實聯制,就不會漏掉2移工,也不會造成現在景況。」


同時陳時中表示,過去在疫情趨緩的第3季左右,實聯制簡訊的發送量明顯降低,甚至各界有「取消實聯制」的呼聲,然現在本土疫情又起,實聯制又派上用場。


關於實聯制發送數量的統計,陳時中表示,實聯制發送的簡訊數量在5月剛上路時偏低,在6、7、8、9月從最高峰的5億6千萬,慢慢下跌到5億2千萬,到了10月就剩下4億9千萬。從這趨勢可看出3級警戒時期發送量較高,逐步解封之下就忘記實聯制,鬆懈下來,1月為1億9千萬。「大家在疫情鬆懈就會失去警戒,疫情再起又怪東怪西,這不是好現象。」


對此陳時中下重話,強調實聯制是重要防疫工具,大家都應知道重要性,未來將對餐飲場所做稽查,如沒有落實,複查又沒改善,將會停止內用。


升3級警戒?與病毒共存? 陳時中:落實實聯制為首要

▲指揮中心要求餐飲場所需落實實聯制。(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癌症時鐘又快轉11秒! 大腸癌連14年居10大癌症榜首
▸健保擴大5類高風險藥品重複用藥主動提示 為病人把關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由於生活不規律,日常飲食不合理等因素,讓很多人身體出現狀況。口臭、便秘、痤瘡、肥胖等影響著正常生活,給人們帶來很多煩惱。這些症狀其實是體內毒素超標的信號,警示你該給身體排毒了。 1、口臭 口臭是指口內出氣臭穢的一種症狀,多由肺、脾、胃積熱或食積不化所致,這些東西長期淤積在體內排不出去就變成了毒素。貪...

閱讀詳情 »

每天都堅持喝一碗, 連續喝三個多星期,不僅白頭髮不見了,而且皮膚會變白皙和光滑,氣色也比原來好!好東西要大家分享,其實熬這個粥很簡單啊,愛惜自己的身體就算多花點時間 和精力又有什麼不好呢,所以我把這個方子轉載過來,希望能給有緣的朋友帶來好處。你開心,我也會開心的。 黑豆(1小把)&nbs...

閱讀詳情 »

    腸胃病科首席醫療顧問表示,大腸癌是我國第二癌症殺手,而華人則是患上大腸癌的最大群體。 大腸癌的早期有四大症狀 1、腹脹、腹痛。原因是由於腸道功能紊亂,或者腸道梗阻而致。部位多集中在中下腹部,多為隱痛或脹痛,還有漸漸加重的趨勢。   2、便血,因病變距肛門較近,...

閱讀詳情 »

  如何判斷自己身體是否有濕氣? 1.頭髮愛出油 2.面部油亮 3.睡覺留口水 (濕氣飽和自行流出) 4.排便粘稠(不易沖掉)且多便。 5.小肚子大 6.耳內濕(耳禪濕) 7.陰部潮濕。   濕氣是如何形成的?例如:早晨洗頭未幹出行,晚上洗頭未幹睡覺,刮痧拔罐後8小時內洗澡以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