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又添一例! 新生兒染腸病毒併發重症死亡

又添一例! 新生兒染腸病毒併發重症死亡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感染伊科11型腸病毒併發重症死亡病例!正值腸病毒流行期,疾病管制署再次呼籲,嬰幼兒照顧者應落實手部衛生,有症狀者應避免接觸嬰幼兒,一旦發現嬰幼兒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帶至醫療院所接受診治。

染伊科病毒11型 發病一週後死亡

疾管署表示,新增個案為東部一名新生男嬰,出生9天後因發燒轉入新生兒加護病房,並陸續出現心跳加速、活動力下降、四肢肌張力弱等情形,雖醫院及時給予治療,個案仍不幸於發病一週後因多重器官衰竭及新生兒敗血症死亡;經檢驗審查確認為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經衛生單位調查,個案出生後均待在醫院,該醫院之前並無其他疑似腸病毒病例,個案父母及醫護人員等接觸者亦無疑似症狀,不排除為遭無症狀者傳染。

今年累計16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

根據疾管署統計,上週6月17至23日,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共11,510就診人次,較前一週下降8.5%,惟上週逢端午連續假期,就診人次可能受醫療院所休診影響,若以急診就診病例千分比來看,則與前一週呈持平。今年累計16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含3例死亡),其中7例為新生兒。

重症病例感染型別分別為伊科病毒11型6例,克沙奇A4型、克沙奇B1型及腸病毒71型各2例,克沙奇A9型、克沙奇A16型、克沙奇B2型及克沙奇B3型各1例。近四週社區檢出腸病毒型別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另今年已出現29例腸病毒71型散發個案,顯示社區中持續有腸病毒71型活動,要特別注意。

新生兒染腸病毒症狀輕到重都可能

疾管署指出,新生兒可能藉由產前、生產過程或出生後的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一般於出生後1至14天發病,感染症狀從發燒、活力不佳、食慾降低等輕症,到腦炎、肺炎、多重器官衰竭等重症都有可能發生。

準媽咪若有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

疾管署強調,準媽媽產前14天至分娩後如有發燒、咳嗽、喉嚨痛、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家中成人或幼兒等接觸者應落實以肥皂勤洗手,如有身體不適,應避免接觸新生兒,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此外,醫院、產後護理機構應加強感染管制措施,教托育機構或其他兒童常出入的公共場所業者等也應注意環境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確保嬰幼兒免於腸病毒威脅。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853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選好「油」吃對「油」越吃越健康 早餐烤土司外表酥脆,塗上一層乳瑪琳,就變成大家喜愛的奶油吐司,但奶油的背後藏著可怕的秘密,不肖業者將使用過的乳瑪琳回收再利製,這樣的奶油你吃的安心嗎?TVBS《健康2.0》十周年,主持人鄭凱云特別教大家「健康從食開始」,明確分辨『人造奶油』或『真奶油』差異,遠離日常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風濕症屬於病情反覆的慢性疾病,因某種不明因素,導致患者身體產生過量不正常的抗體,這時就會對體內組織反作用,因此此症又稱為自體免疫疾病;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表示,風濕症患者會出現水腫、發燒、關節腫痛、皮膚出現紅斑等,嚴重甚至造成急性腎衰竭,恐得洗腎,或影響腦部,演變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73歲老翁,因急性胸痛緊急就醫治療,經由心電圖檢查為急性心肌梗塞,立即接受緊急心導管檢查和血管支架置放術,透過新引進的光學同調斷層掃描確認患者血管大小,以及支架和血管的密合情況,順利打通患者阻塞心血管,且一併也將將血管和支架修整至最佳狀態。 光學同調斷層掃瞄 提高...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年過50婦人,臉上帶著明顯的暗褐色肝斑上門求助於醫師。原來婦人之前去祭祖掃墓,以為只是陰天沒擦防曬品,也沒有任何防曬措施。回家後,只覺得臉上乾乾、熱熱的,並不以為意,晚上照舊擦上平時美白保養品,沒想到隔天找人串門子時,見到她的人大驚:「妳的臉怎麼好像被火燒到臭灰搭...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