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颱風過後做好防疫工作 飲食飲水要小心

颱風過後做好防疫工作 飲食飲水要小心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陳俐臻報導)杜鵑颱風來襲,為全省帶來強風豪雨,除了造成部分災情外,災後務必注意飲食及環境衛生,積水退後清理家園時應作好個人防護,依「清除、清潔、消毒」防疫三步驟,做好環境衛生,避免感染傳染病,也要注意飲食衛生安全,加強衛生管理,注意食品處理以及環境衛生,勿食用泡水或因停電而解凍過久的食物,餐具應消毒,同時應注意食品保存期限,徹底煮熟才能食用。
颱風時大雨易使水源汙染,飲用水需煮沸後才可飲用,切記勿生飲自來水、井水或天然水源的水。儲水桶的儲水應及早使用完畢,勿長期放置,以防止孳生細菌,造成二次污染。停電地區,應注意冷藏(凍)食品的保存溫度,避免溫度升高使食物變質腐敗。
需要特別加強的預防工作如下:
一、確實清除病媒蚊孳生源,預防登革熱
目前正值登革熱流行高峰期,大雨過後病媒蚊密度將大增,民眾於颱風過後清理家園時,應澈底清除室內外積水容器、垃圾及廢棄物,以防止病媒蚊孳生而導致登革熱疫情發生。
二、做好手部、腳部防護,避免鉤端螺旋體及類鼻疽等疫病感染
清理家園時易接觸到污水、污泥,切忌赤足及僅穿著拖鞋打掃;應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工作完畢或裝備卸除後,仍應以清水及肥皂洗手。老年人、身體衰弱、免疫功能不佳、慢性病患者(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癌症及酒癮者等)及皮膚外傷者,應避免直接暴露於污水或淤泥。
三、注意飲水、食物及環境衛生,預防腸道傳染病
(一)豪雨可能導致飲用水濁度上升,影響用水安全,若住宅的蓄水池淹水,應確實清洗、消毒後再蓄水
(二)飲用水要徹底煮沸或飲用包裝水
(三)淹過水之廚房用具及餐具要消毒後才能使用
(四)泡過水或解凍過久的食物不要食用
(五)民眾可自行購買市售含氯漂白水,用清水10公升加40毫升漂白水稀釋消毒擦拭居家環境,而餐具部分則應以煮沸消毒。
四、如有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痛、腹痛、腹瀉、黃疸、倦怠或其他身體不適的症狀,請儘快就醫,就醫時務必告訴醫師居住地區及污水淤泥曝露史,以利診斷。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3462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廚房裡的廚具、砧板跟冰箱,如果沒有好好清理,會滋生多少細菌?這些每天會接觸到食品的地方,都跟我們的食品安全息息相關。食品安全除了是政府、生產者、經營者的責任,更是每個人的責任,民眾若能夠「從家開始」,由接觸食品最密切的冰箱整理開始,就能做好自我的食品安全與維護。以下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6月7日起全臺防疫措施擴大解封,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門禁管制也將鬆梆,當日起民眾進出醫院門口不必再插健保卡、查詢T.O.C.C(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群聚史),但仍須戴口罩、洗手消毒及自動量測體溫。進院都要T.O.C.C 員工輪流站崗隨...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隨著電腦、手機發展越來越精緻,現在連「分子的體重計」──質譜儀(Mass Spectrometer),也變得更輕巧多工!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陳仲瑄院士和林俊利研究技師推出新一代「可攜式多游離源生物質譜儀」,不僅體積變小、變輕,還可帶出實驗室,隨時隨地檢測多種小分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家上市公司女董座日前住進醫院加護病房,其在美國的女兒接獲病危通知,火速趕回探視,卻碰上新冠肺炎疫情被要求居家檢疫;她心急如焚打「1922」向衛生局申請自費病毒篩檢獲准後,持單到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接受篩檢,當日即取得檢驗報告為陰性反應,而得以如願到醫院見母親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