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疾病防治成果躍上國際 肝基會楊培銘分享台灣肝病經驗,力拼超前WHO滅絕C肝

疾病防治成果躍上國際 肝基會楊培銘分享台灣肝病經驗,力拼超前WHO滅絕C肝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不僅讓民眾的防疫意識提高,同時也讓民眾對於「篩檢」這件事有更深的認知。新冠肺炎也突顯早期診斷及疫苗對疾病預防的重要,我國防疫的亮眼表現,在亞洲國家也成為探討交流的對象。Word Editors Forum攜手羅氏診斷Dia:gram期刊於3月16日舉辦「COVID-19下的檢測與診斷躍進 亞太區診斷論壇」,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受邀參加,與亞洲各國檢驗與感染科專家交流,探討新冠肺炎對於診斷醫學領域的未來影響,並進一步分享肝病在台防治經驗。

疾病防治成果躍上國際 肝基會楊培銘分享台灣肝病經驗,力拼超前WHO滅絕C肝

▲左上:新加坡海峽時報資深醫藥記者 Salma Khalik,右上: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教授,左下:世衛組織西太平洋區慢性病防治顧問 Rohit Sahgal,右下:巴基斯坦傳染病協會主席 Dr Bushra Jamil

「重視診斷」為疾病防治關鍵 肝病防治有成

COVID-19大流行除了加速診斷技術的發展,更提升各界對於診斷的重視。以往民眾根本不了解快篩、PCR、cT值等醫學名詞,但長期在指揮中心的教導之下,多少都能說出些認知。肝基會總執行長楊培銘分享,其實所有疾病都脫不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範疇,在疾病惡化到難以治療之前,先介入或預防,都能有不錯的預後。

他並以肝病為例分享,台灣曾是全世界B型肝炎帶原率最高的國家,但1984年開始全面為新生兒施打疫苗後,帶原率已下降至1%以下。C型肝炎的盛行率上雖高於中、日、韓等國,然而在政府民間協力下,透過提供免費檢測、推廣大眾衛教與診斷認知預防、完善治療醫療制度,肝癌年發病率已從2005年之前的第一位下降到第四位;肝硬化和慢性肝病也從2015 年以來的第六大死因下降到第十位;更有望提前世界衛生組織目標,提前於2025年達到消除C肝的目標。

楊培銘說明,C肝過往治療是以干擾素治療,療程為半年,且副作用較不適,自全口服新藥問世之後,療程縮短為8至12週,且幾乎無副作用,治癒率更高達98%,等於治療3個月就可完全擺脫C肝陰影,醫學界更與政府協調,爭取4萬多名額可免費接受藥物治療,「現在檯面上應該不容易找到C肝患者」。但他也推算,應該還有15萬名C肝患者該治療未治療,「主要是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有C肝」。

也因此,自2020年9月起,政府也開始推廣一人一生一次免費的B、C肝炎篩檢,希望藉此能找出更多未知的患者。

阻斷肝癌三部曲 血液、腹超檢測缺一不可

據統計,8成以上肝癌為B、C型肝炎造成,每4位肝炎患者就有1人會變成肝硬化,肝硬化後每20人就有1人會併發肝癌,也是俗稱的「肝癌三部曲」。楊培銘表示:「從早期發現潛在健康問題、確定治療方針到監測治療效果,診斷在每一步都發揮重要作用。」透過血液檢測HBV 和 HCV可確認感染狀況、判斷是否治療;血液病毒量檢測則可做為用藥規劃、成果評估或警示抗藥性與否的重要指標。在定期檢測上,AST(GOT)、ALT(GPT)檢測可檢視肝臟是否發炎,搭配腹部超音波檢測可發現是否有異常腫瘤,以作為疾病早期發現與治療的關鍵。根除肝炎也有三部曲,就是主動篩檢有無肝炎,並積極追蹤病毒量,以及積極治療。

肝基會投入衛教推廣多年,近年更將衛教推廣推廣到小學,從小開始教育,即使長大成人後也更會留意自身狀況。也已舉辦超過千場防治宣導講座、七百多次免費篩查,惠及超過六十萬餘人。去年起更發起「你今年超了沒?」公益活動,於全台醫院釋出上千個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名額,為提升篩檢普及性與早期診斷不遺餘力。

借鏡台灣經驗三關鍵 共同推廣診斷

楊培銘於論壇中,向國際分享我國疾病防治的成功三關鍵「提高民眾對疾病與診斷的認知、改善篩檢可近性、串聯政府與民間組織力量共同推廣」,並期望在新冠常態下,提升民眾對診斷的認識。他也同時呼籲,民眾若有機會進到醫院抽血,不妨多利用政府一人一次的B、C肝篩檢,今年C肝治療名額尚有3萬多名,一次療程幾乎就可以完全治癒,若等到肝硬化時才介入,效果都大打折扣,且肝硬化也無法逆轉,仍有演變為肝癌的風險,最好還是早篩檢、早診斷、早治療。

【延伸閱讀】

主動篩檢病毒性肝炎 翻轉肝癌治療關鍵

消除病毒性肝炎、減少肝癌 陳建仁籲放寬B肝治療條件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10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彭玉章�台北醫學大學兼任運動醫學講師】迷思:低強度的身體活動或運動,如走路、菜園或花園工作等對身體沒有好處?事實:其實,這些低強度的身體活動或運動長時間來說,是最理想的身體活動或運動,因為這些身體活動最能有效運用肌肉,且最不容易引起傷害,並能終其一生行之。迷思:短時間的運動沒有用,你必須至少一次運...

閱讀詳情 »

最好的抗衰老運動:跑步抗衰老的健身方法首推跑步,試驗證明,只要持之以恆堅持健身跑,就可以調動體內抗氧化??的積極性,從而收到抗衰老的效果。最好的減肥運動:滑雪、游泳以手腳並用的效果最好,如滑雪、游泳等。如果你正當壯年,也可以選擇拳擊、舉重、爬山等運動,對消耗脂肪特別有效。最好的健美運動:體操不少青...

閱讀詳情 »

【聯合報╱洪蘭】2010.03.01報載有對夫妻,因妻子重度憂鬱,苦不堪言,決定自殺解脫,先生不忍她黃泉路上獨行,便陪她一起燒炭。這則新聞讓我看了很不忍,因為現在對憂鬱症已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它有大腦神經傳導物質上的原因,有藥物可以幫助,病人也可透過運動方式幫助自己減輕病情。研究發現當一個人大量運動到...

閱讀詳情 »

「要活就要動」,這句話是對的。但是要附註------千萬別過度,會造成更多的身體傷害。很多人都提倡要「多運動,這樣可以常保身體健康」。其實這句話有很大的問題。筆者也建議要運動,可是只限於軟性的運動。例如打太極拳、做做柔軟操、適度的拉拉筋骨、泡泡澡、做做瑜珈……等等都是一些...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