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口周炎作怪!香腸嘴掛半年 誤為火氣大

台灣一位四十歲的廖姓婦人,自2014年6月端午節開始,嘴巴紅腫熱痛,一直以為是「火氣大」,看中醫吃藥沒改善,看皮膚科診所擦藥也不見好轉,歷經各種偏方完全無效,好不容易經台灣童綜合醫院皮膚科醫師李俊諒診斷,原來是口周炎,擦藥三天後,終於消腫。

該名婦人表示,過去常感到口乾舌燥,嘴唇乾是她自我檢測「火氣」的標準,約於今年端午節前後,她老覺得嘴唇很乾,甚至皸裂至流血,即使勤擦護唇膏幫助傷口癒合,也只能改善一天,第二天嘴唇便出現嚴重脫皮、脫屑的狀況,嚴重影響外觀,甚至說「老公都不想親她了」。

廖姓婦人先看中醫診治火氣大的問題,吃了一個月的中藥無效,再找皮膚科診所看診,拿了口服過敏藥與外用藥,認真擦藥與服藥一周後仍不見好轉,後來陸續看中醫吃藥,擦皮膚科開立的外用藥膏,病情時好時壞。最近嘴唇腫脹脫皮症狀變嚴重,整個嘴唇四周也出現腫脹、脫皮,道聽途說可能是乾燥過敏導致,她在發炎的嘴唇四周猛敷面膜、化妝水,不但無效甚至變得更腫,每天只能戴口罩上班,苦不堪言。

替該病患進行治療的台灣童綜合醫院皮膚科醫師李俊諒指出,經診斷後,該婦罹患的是口周炎,開立較為溫和的皮膚藥膏,擦了三天才消腫恢復。他說明,慢性口周炎、唇炎是指唇部、口角和口部周圍皮膚,長期呈乾燥、脫皮、皸裂、腫脹、紅皮的現象,患部感到灼熱、發癢和疼痛感,嚴重者在口角呈現細小裂痕,甚至糜爛,還會反覆結痂。

李俊諒說,口周炎多數與不良的舔嘴唇、咬嘴唇、吃奶嘴有關,因人體唾液中的酵素能破壞皮膚皮脂層,引發刺激性口周炎,這些習慣多發生在兒童;部分戶外工作者則因日曬刺激導致,為日光性口周炎;而唇膏、牙膏、刺激性辛辣食物等也會導致敏感性口周炎,或者極度偏食者,可能因缺乏鋅引發。

經詢問患者病史,患者從不化妝或使用唇膏,推斷應是壓力因素,無意間產生咬嘴唇或舔嘴唇的下意識動作,加上患者一直未獲得正確診斷與治療,導致發炎範圍變大,從唇炎變成口周炎。

李俊諒建議,口周炎治療方法必須移除致病因素,開立低敏感性類固醇藥物,減輕炎症和敏感病徵,若傷口細菌感染,則要配合外用抗生素,平時可補充維他命B,避免舔、咬嘴唇的壞習慣,慎選低敏度、不含色素和防腐劑的護唇膏,保持唇部濕潤。



相關推薦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韓羽婕 李文成 劉宇軒 范綱儀/台北報導 想要繼續捐疫苗,卻等不到國家善意回應嗎?永齡健康基金會創辦人郭台銘今(1)日上午對媒體表示,自己有心要捐助疫苗,但「國家沒有提出這樣的需求」、「我等了一年多了」。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則回應,國家的...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不但全台遍地多點開花,且又創新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1)日公布國內新增23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87例本土及152例境外移入(96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本土個案單日新增87例...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楊芷晴/新北報導】阿忠在騎車上班途中不慎車禍跌倒受傷,到急診室照X光,檢查並無骨折的情形,但手腕卻還是不時的疼痛,甚至連開瓶礦泉水的力氣都沒有,這時候要特別注意,有可能是「三角纖維韌帶軟骨」受損所導致。 何謂「三角纖維韌帶軟骨」? 此部位損傷又可分為慢性與急性 許多人對於「三角纖維韌帶...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基隆成為這一波「多點、不明」本土疫情的重災區,短短幾天已累計到68例之多,加上基隆市長林右昌被居隔10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30)日下午不但一開完指揮中心疫情記者會就直奔基隆,還針對基隆下令實施「類普篩」。指揮中心隨後出面說明,所謂的「類普篩」就是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