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口罩掀排隊潮!小心「足底筋膜炎」上身!如何預防?

自己的腳痛自己救口罩掀排隊潮!小心「足底筋膜炎」上身!

隨著疫情全球擴散,死亡人數不斷攀升,口罩已成為防疫必需品,全球各地都出現口罩荒,直擊藥局門口,每天滿滿都是排隊搶購口罩的人潮,讓「腳力」不足的民眾,一看到排隊人龍就腳底發麻。足踝外科名醫朱家宏坦言, 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可能因為疫情,導致生活型態的改變,較去年同期有增加的趨勢。足底筋膜炎是覆蓋足底肌肉群的中央筋膜出了問題。至於是什麼原因所引發,目前醫界並沒有找出明確的主因,主要還是與患者的生活型態有關,足底筋膜炎主要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

●急性外傷(急性):受到直接撞擊、拉扯的創傷,例如下樓梯突然踩空,還有之前提到的健康步道傷害,都屬於這種情形。有些沒有好好休息復原,就由急性轉成慢性。

●反覆性受損退化(慢性):從事需要長時間站立的工作,例如教師、百貨公司專櫃店員,或者體重過重,加上平常缺乏運動,如此產生反覆性傷害,到中年以後,就容易罹患足底筋膜炎。

「治療足底筋膜炎最短期有效的方式,就是打類固醇,或是馬上穿高跟鞋!」朱家宏說,每當患者聽到我這麼說,總是睜大眼睛一副不可置信的樣子,其實真的是這樣。足底筋膜炎的症狀主要為足跟痛,要是立刻墊起腳跟穿上高跟鞋,人的體重向量反而會往前移動,後足承受的壓力自然減輕,足底筋膜炎的疼痛也會跟著減輕。所以大可不必賦予高跟鞋太多的罪惡,該穿高跟鞋的社交場合就放心穿。但這麼說,並不是在鼓吹愛美女性多穿高跟鞋,事實上,要是過於經常性地穿著高跟鞋,後足跟腱可能會因此縮短,造成不穿高跟鞋的時候踩踏平地,足底筋膜的壓力變大。

口罩掀排隊潮!小心「足底筋膜炎」上身!如何預防?

 

如何預防足底筋膜炎

綜觀坊間關於足底筋膜炎的成因五花八門,諸如:站立過久、穿著過高或過低的鞋子、扁平足、空凹足、

運動傷害、走太多的路或不平的石子路等等,好像除非坐在轎子上不走路,否則怎樣都難以避免足底筋膜炎。朱家宏著作《自己的腳痛自己救》(時報出版)書中提到,其實民眾不必過於恐慌,一般來說影響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三項:基因、外力創傷、生活型態。基因是天生的不能改變,外力創傷有時取決於個人運氣,也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我們能做的就是:

●改善生活型態。

●平常充分伸展自己的跟腱與足底筋膜,多走路、運動,例如爬山的上坡是最好的足跟伸展運動。

●控制體重,多走路、運動,肥胖自然遠離。只要有好的活動習慣,充分伸展足底筋膜與跟腱(見下圖),足底筋膜炎自然遠離囉。

 

站歪了背就痛!緩減久站腳痠痛的秘訣

站著似乎是最簡單的,畢竟我們和其他大猿不同的地方,就是我們是直立人。可惜的是,由於現代環境已經和遠古時代不同,而我們卻還是裝備著和十萬年前沒什麼不同的身體,錯誤的站立及脊椎使用方式,使背痛成為現代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坊間訓練核心肌群及瑜珈動作來治療背痛的書已經成篇累牘,在此不再贅述,但我還是以骨科醫師的觀點,提醒幾個站立的重點及運動方法。站立不動本來就不是人類的正常行為,除了工作職責所需(例如憲兵站崗)抬頭挺胸外,還是盡量讓身體動一動。

●所謂抬頭挺胸是讓頭頂長高的感覺,而不是下巴抬高的意思。

站立時請先意識用到腳尖,感覺到自己的腳趾頭有稍微出力,否則只用腳跟站會產生一種叫「浮趾」的現象,整個足部的內在肌會放掉,身體的核心也會鬆弛無力垮掉。

●當我們站立時,請不要習慣性膝蓋完全伸直向後鎖住,一定要微彎膝關節,否則骨盆容易後傾而背痛,而長期卡住關節也會使附近組織緊張而損傷。

●長期站立的工作,例如教師、生產線或服務業,請附加三個動作:第一是放一個階梯高的檯子,讓兩隻腳輪流上去踩,減低骨盆後傾並伸展腿部肌肉。第二是如果可以的話,每十五分鐘到半小時,就做幾次前弓後箭的動作。第三是如果都做不到,至少每十分鐘墊一下腳尖,收縮一下小腿肌肉促進血流減少疲勞。

 

口罩掀排隊潮!小心「足底筋膜炎」上身!如何預防?

本文節錄:【自己的腳痛自己救】一書/時報出版

作者/ 朱家宏

為台灣少數專精足踝外科的醫師之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日本奈良醫科大學足踝關節外科進修,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聖瑪麗醫院足踝外科進修。

現任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足踝醫學會常務理事。秀傳醫院、林新醫院兼任手術醫師。

曾任台中榮總骨科主治醫師、彰化秀傳醫院足踝中心主任、東海大學講師。

專長:足踝外科、創傷外科、下肢複雜骨折、關節重建、運動醫學。

為超級鐵人三項玩家,IRONMAN Taiwan 2016、2018完賽,Challenge Taiwan 2017完賽。

綽號「眼鏡小醫」,源於當年實習時,有次幫一位榮民伯伯打點滴,打了五次都不成功,伯伯嚇得按鈴向護理站大叫:「救命阿!有人要害我!」幾天後,

他接到院方處理病人抱怨的公文,附上伯伯的親筆投訴信:「數日前遭貴院不合理對待,某眼鏡小醫……。」因此,「眼鏡小醫」不只是個俏皮的綽號,也提

醒他在醫療這條路上永遠要謙卑和努力。

相關推薦

本文作者:馬重,本文首發於丁香醫生網站(dxy.com),已獲丁香醫生授權轉載。 前幾天,丁當看到這麼一條消息:   據美國《女性健康》雜誌報導,美國學者根據年齡因素對性能力的影響規律,總結出了一個「性愛頻率公式」——   性愛頻率= 年齡的首位數× 9   即用自己年齡的十位數乘以9,所得乘積的十...

閱讀詳情 »

吃木瓜要小心了!根據《自由時報》的報導,近日美國紐約州、紐澤西州、維吉尼亞州等12個州爆發大規模沙門氏菌感染,目前已有47起案例,其中1人死亡、12人住院治療中。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調查後發現,這波沙門氏菌疫情確信和來自墨西哥的木瓜有關。   FDA提醒民眾近期不要購買從墨西哥進口,品牌為...

閱讀詳情 »

(親人即將離開世界之前會出現哪些徵兆?研究臨床照顧的專欄作家寫出最常見的8種臨終現象) 生死無常,但是送他們走向生命的終點,卻是每位家人和親人不得不面對的景象。在人生最終的安寧時刻,是否有哪些徵兆可能意味著親人即將離開?根據國際醫療機構《Caring》的報導,長期關注阿茲海默症及臨終照護的女性專欄...

閱讀詳情 »

(本文作者:齋藤糧三,日本機能性醫學研究所所長)   大量攝取醣分,容易發胖 食物中的醣分,進入人體後會分解成「葡萄糖」。我們稱血液中的葡萄糖為「血糖」,血糖的濃度則稱為「血糖值」。葡萄糖太多,也就是濃度太高的狀態,就稱為「血糖值過高」。人體所有細胞都能利用葡萄糖,所以葡萄糖總是跟隨血液四處移動,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