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台灣流感重症減少15%、腸病毒10年首度「沒有流行」...新冠肺炎疫情帶給台灣的五個新現象!

文/陳潔、柯皓翔

肺炎風暴吹亂了時代的面貌:新興傳染病的威脅下,空前的全球大封鎖,人們被「禁足」,飛機停了、車子少了,工廠停工........,人們被迫改變生活方式,生命與生計陷入雙重危機。然而,宛如末世的暗夜之中,卻乍現微光,人類「自我節制」的社交和經濟活動,讓世界有了喘息,意外帶來正面效應;國際處遇艱困的台灣,也因抗疫成績與醫療資源援助,突破低迷的能見度。

台灣流感重症減少15% 腸病毒10年首度「沒有流行」...新冠肺炎疫情帶給台灣的五個新現象!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我們整理疫情爆發以來,從台灣到世界,環境、生態、健康、學術、外交中的「黑暗之光」,看這場世紀之疫的危機背面,帶給我們的轉變、契機與啟示―人們回歸正常生活後,如何維持各項正面效應,是後疫情時代應有的思考與挑戰。

 

台灣篇

醫院變清靜:

台灣醫療院所,疫情期間門診減少九百三十二萬人全民健保讓台灣就醫便利,但也造成醫療院所如「菜巿場」的世界奇景:一個醫師門診人數可達百人,不但醫師過勞、民眾抱怨看診只有短短三、五分鐘,甚至威脅院內感控。這個長年的血汗現象,在疫情期間快速改善,到醫院看診的病人大幅下降。根據健保署資料,二○二○年一到四月,醫院門診加上及基層診所門診共有八千四百八十九萬就醫人次,相較前一年同期的九千四百二十一萬,大幅下降了九百三十二萬人次。

台灣流感重症減少15% 腸病毒10年首度「沒有流行」...新冠肺炎疫情帶給台灣的五個新現象!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在醫院二十大科別中,就醫人次減少最多的前三名為「小兒科」、「復健科」以及「耳鼻喉科」。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劉淑瓊分析表示,疫情爆發後,指揮中心宣導勤洗手戴口罩發揮效用,醫院也減少主動預約病人回診,大大降低了民眾就醫的比例。雖然無法明確知道其中有多少是隱忍病痛而不去就醫者,但也應確實減少了一定比例的非必要就醫行為。劉淑瓊說,過去SARS時期也出現同樣就醫人次下降的狀況,但在疫情緩和後,就醫人次就反彈。政府應趁此時做研究,了解數字下降的原因,搭配醫院、制度改革,例如積極做好分級醫療、善用基層醫療、分流病人,讓醫學中心主治罕急重難症等,才有可能讓改變成為常態。

 

傳染病減少:

台灣流感重症減少一五%、腸病毒十年首度「沒有流行」

全民戴口罩、勤洗手、維持社交距離等措施,不僅讓新冠肺炎疫情控制良好,也連帶把其他季節性流行病一起「預防」了。疾管署疫情中心指出,流感與二○一九年同期相較,門急診就診人次減少七一%、重症病例也少一五%。而統計顯示,二○二○年一月「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含本土案例及境外移入)為三百七十五人,二月即下降至六十五人,三月更僅只一例,四月及五月皆為零例。

而每年五月開始的腸病毒流行期,病例也較二○一九年同期下降八八•二%、重症病例也減少六二%,最兇猛的腸病毒七一型在三月後幾乎沒有病例,「十年來首度沒有出現流行」。

台灣流感重症減少15% 腸病毒10年首度「沒有流行」...新冠肺炎疫情帶給台灣的五個新現象!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是否真是防疫的連鎖效應?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主治醫師郭書辰指出,新冠肺炎和流感感染方式、防治措施相似,他從疾管署統計數據分析發現,二○二○年前十二週,臨床檢體陽性率、類流感門診人數、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等指標,都比前一年同期顯著下降,儘管門診人數下降可能因民眾不敢去看醫師而減少,但從「重症」比例也下降,顯示新冠肺炎防疫措施真的具有連帶防範效果。

 

國際曝光大增:

外媒爭相報導防疫成效,二個月內十度登上《紐時》 台灣因為二○○三年SARS慘痛教訓,使得防疫制度更加健全,此次防疫成效佳,國際能見度也因此提升,屢屢登上外媒版面。

二○二○年四月至五月,美國《紐約時報》標題含「Taiwan」、且內容與疫情有關的文章就達十篇;內容提及防疫創造台灣重返國際舞台的機會,及所面對的政治打壓,也曾報導台灣具有公衛背景的前副總統、台灣職棒率先全球開打等消息。英國廣播公司(BBC)、德國《明鏡週刊》(Der Spiegel)也同樣報導台灣防疫成果及國際處境。來台奉獻一甲子的義大利靈醫會呂若瑟神父,為疫情慘烈的故鄉懇求台灣民眾伸出援手,六天募得一•五億元,捐助義大利醫療人員醫療物資,台灣之愛也躍上多家義大利媒體如《Askanews》。

 

口罩外交效應:

援助世界各國數千萬片口罩台灣在二○二○年一月疫情尚未爆發之初,就開始禁止口罩出口、國內全面徵用口罩,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指出,目前全台醫療口罩每日已可生產三千萬片,現在國內口罩庫存不僅充足, 同時也已啟動多起「口罩外交」援助他國。根據外交部統計,光是台灣前三波國際援助,便一共贈與八十多個國家、兩千七百五十萬片口罩,還有一百三十一台熱像儀、三萬五千支額溫槍,以及兩百五十組體溫自動量測系統。這波「Taiwan can help」的國際援助,不僅讓各國人民對台灣好感度上升,也凝聚台灣人民的價值認同。

台灣流感重症減少15% 腸病毒10年首度「沒有流行」...新冠肺炎疫情帶給台灣的五個新現象!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全球聲援遽升:

四十三個國家、六百名政要聲援台灣加入WHA 台灣因為不屬於WHO的會員國,因此長年不具資格加入WHA。二○二○年台灣因為防疫有成,大大增加國際能見度,不少國家都聲援台灣參與大會,提供防疫的經驗給各國參考與學習。

根據外交部統計,此次有四十三個國家、超過六百位政要為台灣發聲。其中包含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加拿大總理小杜魯道(Justin Trudeau)、美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及紐西蘭副總理兼外長溫斯頓・彼特斯(Winston Peters)等都公開發言。

台灣流感重症減少15% 腸病毒10年首度「沒有流行」...新冠肺炎疫情帶給台灣的五個新現象!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然而,目前各國正陸續解封,紐西蘭、澳洲、日本等聲援台灣的國家,卻未將台灣納入首波鬆綁解禁的名單當中。前衛生署長葉金川認為,影響他國做下決策的主要因素,第一仍是政治關係。此外,葉金川說,台灣雖然防疫良好,但發表在專業期刊、有分量的研究不夠多,因此可能造成他國的信任度不夠高;其他篩檢、抗體檢驗等「該做的還是要做」,例如台大公衛學院與彰化縣衛生局合作血清抗體檢驗,調查社區感染狀況,不管數據如何,也能增加他國對台灣的信任觀。要把防疫成績衝高的國際支持,化為實質效應,台灣還有許多挑戰。

 

台灣流感重症減少15% 腸病毒10年首度「沒有流行」...新冠肺炎疫情帶給台灣的五個新現象!

本文摘自商周出版《世紀之疫:揭開COVID-19下,人性、病毒、新世界的深度紀實

 

【更多資訊請上《商周出版》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土豆,又叫馬鈴薯。聯合國糧農組織將馬鈴薯定義為地球「未來的糧食」,並確認有必要使全世界關注。那麼其貌不揚的馬鈴薯充當「乾糧」的資本到底何在呢?營養價值高於蘋果人人都喜愛蘋果,西方民諺甚至稱「每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其實,從營養價值來看,「泥巴巴」的馬鈴薯要遠遠高於「紅彤彤」的蘋果。營養專家檢測發...

閱讀詳情 »

圖說:減肥方式不對,小心會愈減愈肥。(擷取自flickr,作者Helga Weber)欣傳媒 finely.me很多人減肥了一段時間,自認為飲食控制得很好,運動也不少,但卻沒有變瘦。出現這樣的情況,就要當心自己的減肥方式,方法不對會愈減愈肥。今天來揭發減肥最容易陷進的4大地雷區。減肥到底有哪些錯誤方...

閱讀詳情 »

如果你有腎臟疾病...這種水果可以結束你的生命!這不是玩笑。而是給所有讀者一個嚴峻的提醒。我們常被告知,每天吃幾份水果,可得到水果的好處,對吧? 但很明顯,這裡有一個很大的 “禁忌水果” 應被排除在你的果味盛宴之外! ⋯⋯腎藏病患者只要,吃了一個楊桃或100毫升的楊桃果汁後...

閱讀詳情 »

舌頭的不同變化,預示著身體的健康情況是不同的,中醫中通過舌色、舌苔來觀察人體的健康情況,而老人多出現的口苦、口幹,甚至舌頭麻痹的情況,則是許多老年病發生的前兆!養生要學會看舌色識舌苔,舌色多變化是外邪入侵,舌苔則可識別體質強弱。 舌頭的不同變化,預示著身體的健康情況是不同的,中醫中通過舌色、舌苔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