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台灣近4萬人罹「帕金森氏病」 非老人病!40歲青壯年發病也不少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別以為帕金森氏病是老人病!張先生發病時就只有40歲,毫無預期出現手部顫抖、走路拖行等動作緩慢症狀,一開始還以為是脊椎病變壓迫神經,確診帕金森氏病後,乖乖用藥控制十多年,並藉由深部腦刺激手術,走路這才不再跌跌撞撞,還要挑戰路跑。北醫附醫門診觀察,門診亦有不少中壯年40歲發病者,年輕人對帕金森氏病也得有警覺。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帕金森氏病是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僅次於失智症,好發年齡為50到60歲,根據統計,65歲以上的人口約有1%罹患帕金森氏病;80歲以上人口約有2到4%,全台有近4萬人罹病。

多數帕金森氏病的病人為偶發性,葉篤學指出,因內在遺傳因子與外在環境因子的交互作用,導致神經元退化凋亡而造成臨床症狀;約有1成的病人為遺傳性,包括有家族史、年輕發病,病程發展較為緩慢。

以張先生為例,儘管使用藥物控制十多年下來,仍避免不了隨著病程發展,走路開始容易跌倒,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治療團隊評估必須以深部腦刺激手術介入,這才可以長時間走路,還打算要挑戰路跑。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神經外科主任陳淑美表示,帕金森氏病是因人體的中腦黑質退化細胞漸漸凋亡,負責神經傳遞的多巴胺減少,無法正確傳遞神經訊息,多巴胺減少50到60%即會出現帕金森氏病的症狀。

初期症狀包括,靜止狀態時,單邊手部顫抖、肢體僵硬、動作遲緩,病人常是不自主也不自覺,往往是被身邊親友察覺有異,例如:臉部表情僵硬如撲克臉,也有病人走路時單手橫放胸前,宛如拿破崙。

陳淑美說,帕金森氏病的初、中期可透過藥物有效改善症狀,維持正常生活與工作能力,但因屬於進行性疾病,相當比例的病人會產生藥物併發症,特別是藥效衰退,出現開關現象、平衡感變差、走路容易跌倒,影響正常行動能力和生活品質時,即可以考慮透過深部腦刺激術的外科介入做為輔助藥物的治療方法。

陳淑美提醒,並非所有帕金森氏病的病人均適合接受外科手術,臨床上多半是發病7到12年後,出現藥效衰退,開關現象和異動症,且病人也要接受多項評估,才會評估手術;健保2019年起也給付全套器材含植入電極與電池刺激器。

葉篤學強調,帕金森氏病是可以治療、相對良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多數病患在10到20年內,都能得到相當程度的症狀改善;關鍵是早期發現,透過藥物治療及適當運動,保持樂觀心態,與疾病和平共存,維持生活品質。

照片來源:

高血壓控制越正常「喘卻越明顯」 當心!恐是剩不到2年壽命警訊

「自費打疫苗」最慢4月底開放1萬劑! 疫苗接種假擬每人給4天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這個社會讓許多人感到挫折及灰心。有人選擇放棄,讓其他人決定人生,並抱怨終身。 但你也可以選擇挑戰,找回人生的主導權,就從建立紀律開始。   ► 運動 最重要的第一步:運動。運動是一切的原型。好好運動、吃飯、睡覺,讓運動成為一個正向循環。重新生活,才有本金調整人生。 我今年四...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桃機一口氣爆出12例群聚相關個案,正式宣告Omicron進入本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7)日下午正式宣布,經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決議,即起縮短打第三劑的間隔時間,只要接種兩劑COVID-19疫苗且間隔滿12周(84天)以上的滿18...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還沒打好打滿疫苗的人,動作真的要快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7)日一口氣公布國內新增58例境外移入,創下單日新高,值得注意的是,桃機目前12例本土確診個案當中全數都是「突破性感染」,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就宣布,即日起開放提早接種第三劑疫苗,而也已經符合接種第三劑...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境外移入個案爆出新高量!今(7)日公布國內新增62例COVID-19確定病例,為昨深夜公布的桃機相關4例本土個案及58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境外移入個案數創下單日新高,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疫調及檢驗結果顯示,在7名確診清潔員當中,於六號行李轉盤案17307...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