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吃太油、不吃油都會釀膽囊炎! 日常怎麼吃才能避免?

吃太油 不吃油都會釀膽囊炎! 日常怎麼吃才能避免?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30歲莊先生曾因腹部不適,做了腹部超音波檢查,得知患有膽結石;然而,因沒有持續疼痛,選擇不動手術。日前,為了減重瘦身,嘗試近日非常流行的間歇性斷食,未料,施行不到兩天,便引起腹部劇烈疼痛,緊急就醫,診斷為急性膽囊炎,若放任發炎,恐有生命危險,緊急施行微創膽囊全切除術,術後恢復良好,三天後平安出院。

膽結石高危險群 飲食應注意

台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張健輝醫師表示,膽結石好發於女性、多產、肥胖,以及超過四十歲者;隨著飲食習慣改變,有年輕化以及男性患者增多的趨勢。

張健輝醫師提及,飲食不規律或吃得太油,恐引發膽道炎、胰臟炎等急性發炎,若延誤就醫,更可能併發敗血症,危及性命;不過,若飲食完全無油,或是長時間空腹,膽汁長時間存於膽囊,一樣會讓膽汁蓄積在膽囊裡的時間拉長,凝集成結石,引發急性膽囊炎。

膽囊全切除手術 對生理功能不會有太大影響

治療上,通常會施以膽囊全切除手術;然而,許多民眾因懼怕手術,又擔心膽結石就像一顆未爆彈,千方百計想自行排出膽結石,對此,張健輝醫師強調,膽囊管內管直徑僅約0.2公分,而膽結石多為0.5公分以上,即便結石離開膽囊,也只會造成總膽管或胰管阻塞,且膽汁由肝臟分泌,而膽囊功能僅為暫存膽汁,即便以手術切除膽囊,膽汁仍可經過總膽管進入十二指腸,對生理功能不會有太大影響,患者無須過度擔心。

錯誤飲食習慣會復發 遠離危險因子是上策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膽囊切除後,仍可能因錯誤的飲食習慣,造成膽汁太過濃稠,形成結晶在膽管內慢慢累積成結石,進而引發膽管、胰管發炎。

張健輝醫師提醒,膽結石的發作與飲食密切相關,斷食、長時間空腹、飲食過度油膩、三餐不定時等都是危險因子,建議三餐定時、飲食清淡、少油、多纖,多喝水、多運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才能杜絕膽結石的威脅;必要時須尋求專科醫師診治,切勿聽信偏方,以免延誤治療。

【延伸閱讀】

過半糖尿病患者未察覺腎臟已病變 應及早介入管理預防洗腎

飲食、作息、情緒莫名不對勁? 你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04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楷婷報導)養顏美容,保有細緻的膚質,是所有女性共同願望。維生素C是維持白皙透亮的重要營養素。但是,你知道嗎?奇異果不僅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可以讓你年輕美麗,還可以預防細胞病變、防治癌化,與增加DNA的修復能力。 市面上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此多樣化,像是檸檬、橘子、奇異果或是蘋果,...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楷婷報導)隨著飲食文化的變遷,骨質疏鬆症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營養師指出,骨質疏鬆症並非女性的專利,不論男性或女性,都跟自己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相關性。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飲食是會影響鈣質的吸收;台北營養基金會吳映蓉營養師表示,女性在年輕時,鈣質的攝取量,如喝牛奶、豆類食品、鈣片是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夏天天氣悶熱,加上濕度高,適合黴菌生長,可得要小心皮膚也可能成為黴菌滋生的地方;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李舒晴指出,皮癬菌就是孳生在皮膚的角質層或角質衍生物上,包括指甲或毛髮等,又稱為皮癬菌感染症。通常會依照感染癬的部位不同,也有不同的命名,包括足癬、體癬等,初期症狀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夏天紫外線強烈,不防曬很快就曬黑了,水分補充不足,皮膚更容易乾巴巴,不想皮膚又黑又乾怎麼辦?營養師建議,想要美白、保濕,多吃富含維生素A、C,以及多酚類的當季新鮮蔬果準沒錯,如芭樂、奇異果、木瓜、蕃茄,以及莓果類。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表示,夏天日曬充足,紫外線特別強烈,...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