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吃太油、不吃油都會釀膽囊炎! 日常怎麼吃才能避免?

吃太油 不吃油都會釀膽囊炎! 日常怎麼吃才能避免?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30歲莊先生曾因腹部不適,做了腹部超音波檢查,得知患有膽結石;然而,因沒有持續疼痛,選擇不動手術。日前,為了減重瘦身,嘗試近日非常流行的間歇性斷食,未料,施行不到兩天,便引起腹部劇烈疼痛,緊急就醫,診斷為急性膽囊炎,若放任發炎,恐有生命危險,緊急施行微創膽囊全切除術,術後恢復良好,三天後平安出院。

膽結石高危險群 飲食應注意

台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張健輝醫師表示,膽結石好發於女性、多產、肥胖,以及超過四十歲者;隨著飲食習慣改變,有年輕化以及男性患者增多的趨勢。

張健輝醫師提及,飲食不規律或吃得太油,恐引發膽道炎、胰臟炎等急性發炎,若延誤就醫,更可能併發敗血症,危及性命;不過,若飲食完全無油,或是長時間空腹,膽汁長時間存於膽囊,一樣會讓膽汁蓄積在膽囊裡的時間拉長,凝集成結石,引發急性膽囊炎。

膽囊全切除手術 對生理功能不會有太大影響

治療上,通常會施以膽囊全切除手術;然而,許多民眾因懼怕手術,又擔心膽結石就像一顆未爆彈,千方百計想自行排出膽結石,對此,張健輝醫師強調,膽囊管內管直徑僅約0.2公分,而膽結石多為0.5公分以上,即便結石離開膽囊,也只會造成總膽管或胰管阻塞,且膽汁由肝臟分泌,而膽囊功能僅為暫存膽汁,即便以手術切除膽囊,膽汁仍可經過總膽管進入十二指腸,對生理功能不會有太大影響,患者無須過度擔心。

錯誤飲食習慣會復發 遠離危險因子是上策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膽囊切除後,仍可能因錯誤的飲食習慣,造成膽汁太過濃稠,形成結晶在膽管內慢慢累積成結石,進而引發膽管、胰管發炎。

張健輝醫師提醒,膽結石的發作與飲食密切相關,斷食、長時間空腹、飲食過度油膩、三餐不定時等都是危險因子,建議三餐定時、飲食清淡、少油、多纖,多喝水、多運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才能杜絕膽結石的威脅;必要時須尋求專科醫師診治,切勿聽信偏方,以免延誤治療。

【延伸閱讀】

過半糖尿病患者未察覺腎臟已病變 應及早介入管理預防洗腎

飲食、作息、情緒莫名不對勁? 你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04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肺癌長居十大癌症之首,許多晚期患者更憂心不已。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內科部副部長暨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醫師表示,肺癌治療策略已不同,可根據期別、癌細胞和基因型態,決定標靶、免疫等治療,並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調整...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昨天(14)指出,對於較早完整接種疫苗的國家統計數據來看,大部分疫苗的保護效力都不錯。對於是否需要追加第3劑來提升保護力問題,目前未有完整答案,還需更多實證證據,看是否真的打了第3劑疫苗,對於變種株有足夠的保護力。兩劑體內抗體變化 不...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防疫3級警戒實施後,國內經濟受到重創,無薪假上班族及失業人口直線上升,不少家庭經濟收到影響,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最近門診中的憂鬱、焦慮患者明顯增加。此外,學生居家學習,家長在家上班,親子互動頻繁,卻也可能增加摩擦,引發衝擊。 楊聰財表示,焦慮為人類自然的一種身心反應...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14)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再說明,社區機構日間服務有限度恢復服務,包含社區是長照機構、護理之家與老福機構、身障日間型服務措施等,全體工作人員疫苗施打率必須在80%以上,經地方政府實地查核,完成防疫機制與應變機制,才能夠提供服務,一旦發現確診個案,必須集體篩檢暫停...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