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吃飯口味重的5大危害

(1)常說味道重的食品對人體不好,它有哪些方面的危害呢?

一般來說,味道重的食物,令人擔心的主要是鹽(包括其他鹹味調味品)、糖、增味劑和油脂過多的問題。濃味有時也涉及辣、麻、酸等方面的味道,但相比而言,沒有前面的問題嚴重。

大部分情況下,味道重的食物含鹽量都高。所謂“好廚師一把鹽”,鹽多,再配合一些增味劑和其他調味品,就容易給食客留下深刻印象。鹽就是氯化鈉,它是一種防腐物質,具有一定的毒性。除了鹽之外,味精、雞精等增鮮產品,以及醬油、黃醬、豆醬、日本醬、沙茶醬、豆瓣醬、辣椒醬、腐乳、豆豉、蠔油、蝦醬、魚露等所有鹹味調味品也都含有大量的鈉。

過多的鈉會增加腎臟負擔,促進水腫,升高血壓,造成組織脫水,增加胃癌風險,加劇經前期不適,還會增加尿鈣流失,不利於預防骨質疏鬆,等等。

(2)常說鹹甜口的菜不能常點,這種菜很好吃,為什麼不健康

太鹹了,人體會感覺不愉快,所以廚師會想辦法讓菜咸而不膩,常見的辦法就是放糖和增鮮劑。糖能減輕鹹味、調和百味,加了糖之後,就可以放更多的鹽而不覺得咸得難受,甚至還會產生一種濃郁夠味的感覺。可惜,糖本身也是不利於健康的,味精則會進一步增加鈉的含量。

所以,大量鹽加上糖加上味精的調味組合,味道非常醇厚夠味,卻意味著其中的鈉含量已經相當於正常調味的兩三倍了,相當不利於健康。

(3)味道重的菜一般比較便宜,味道清淡的菜反而比較昂貴,比如日餐和粵菜,為什麼?

因為味道重的調​​味方式能夠掩蓋食物品質的低劣。比如不新鮮的魚和肉,用濃味烹調的方法,就吃不出其已經變壞的味道。如果用清淡的烹調方法,人們就馬上能分辨出原料的質量怎麼樣,這樣店家就沒法用不新鮮的材料,原料成本就必然會上升,菜也就不會太便宜。

拿魚來說,只有活魚才能做清蒸魚。死了不久的魚可以做成紅燒魚,味道還不錯。如果更不新鮮,最好做成乾燒魚,因為乾燒魚又鹹又辣,有點微微的臭味都很難吃出來。一塊肉,新鮮的時候才能做清燉、做冬筍肉絲,略差點還可以做紅燒肉,再差一點可以做回鍋肉、做麵條的調味鹵子。加調料煮過,再用油炸一下,再加大量麻辣、鹹味調料,誰也吃不出來。

(4)味道重的菜往往烹調油的質量也令人擔心,為什麼?

味道重的菜,往往會用煎炸、過油等烹調手法,或者加入很多紅油。這樣,就難免會對烹調油脂多次加熱,餐館裡煎炸一次之後的油是不可能馬上扔掉的,還會反複使用多次。所以,吃這些濃味的菜,往往會發現油脂的黏度比較大,口感有點膩。

有廚師透露,做紅油、用來拌涼菜的油,還特意要用那種已經煎炸多次、黏糊糊的油(實際上這就是該廢棄的油,基本上屬於地溝油範疇)來做。這是因為油黏糊之後,就能牢牢地粘在食材的表面上,不容易流到盤子底部,更有利於給食材入味。

也有廚師透露,味濃油大的菜餚,往往會用多次煎炸之後的油來做,因為調味濃烈,所以用了多次的油裡面有點什麼腥羶味道都吃不出來,比如辣子肉丁、回鍋肉之類。如果是清炒蔬菜,就要用新點的油,否則舊油裡的羊肉味、魚肉味什麼的都能吃出來,食客就會很彆扭。

偶爾吃損害較小,經常吃損害就大了。任何不良食物,都要吃夠數量才會引起危害。壞的飲食習慣,由於日日重複,吃進不良食物成分的總量很大,對身體的損害就會很大。日常生活中,吃不健康食物機會很多,今天有個聚會,明天有個飯局,後天加班工作餐,大後天請女朋友下館子……如果經常縱容自己,一年到頭就沒多少日子可以清淡飲食了。

平日清淡飲食,一個月有一兩次吃濃味的食物,是不至於引起麻煩的,而且,因為平日清淡飲食培養了敏銳的味蕾,吃濃味食物的時候會覺得特別重味,甚至都有點難以承受。反過來,如果平日習慣於濃味,味感已經非常遲鈍,吃稍微淡一點的就覺得淡而無味,難以忍受,這往往意味著身體處於不安全狀態:它對於食材的品質已經失去鑑別能力,內臟處理鈉和各種代謝廢物的負擔也太重了。

小編提醒:一些辣、麻、酸、香等味道重的調​​味品,適當吃

雖然在我國北方地區麻辣調料添加過多對健康沒有好處。在西南地區陰冷濕潤的冬天,麻辣調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促進出汗,使身體及時排除多餘水分。在體力活動很強,重體力勞動而天氣炎熱的時候,出汗過多,又需要補充一些鈉鹽,所以口味可能會重一些。但在北方地區,除了夏季,出汗是很少的。氣候非常乾燥,補水還來不及,完全不需要用麻辣食物來給身體增加麻煩,貪吃川菜湘菜並無合理性。所以,口味重的人要適當控制住自己。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你常有睡眠不寧、情緒煩燥的困擾嗎?小心可能是五疳造成!五疳是什麼呢?醫師解釋,以現代話來說,就是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雖然沒有嚴重疾病,卻感覺身心不舒服,全身上下毛病多,輕則腸胃不適、多夢、失眠,嚴重恐罹患精神疾病,甚至心、肝、脾、肺、腎,都可能發生不同問題。 長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台灣人好長壽!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65歲以上銀髮族到明年就達14%,2025年時更高達20%。然而,活得長壽也要活得健康才快樂,而攸關健康快樂很重要的元素就是能吃能動精神好;尤其銀髮族退休後,正要展開人生第二春,千萬別因為行動力不佳而無法如願。醫師提醒,肌肉量從三十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根據日本醫師日野原重明2014年出版的《百歲良醫指引樂活長壽》指出,一周解便3~21次是最理想的狀態。不過,只要排便時間不固定、沒有每天排便就算便秘嗎?一天到底應該排便幾次才算正常?守護腸道健康,可以從觀察便便開始! 4重點快速判別腸道健康 烏日林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巴金森病友雖定期服藥,仍難免發生藥效波動,出現「凝凍」現象,有如木頭人般,雙腳釘在地上,行走困難非常容易跌倒。為此,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特別製作「巴金森關懷小卡」,讓病友隨身攜帶,需要幫助可出示小卡,尋求旁人協助、免於發生危險。 高齡化社會 巴金森患者攀升 巴金森之友協...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